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共10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丝竹丝缕丝履丝泪丝糕丝罗丝行丝绸之路
丝纶丝绳丝绦丝路丝绵丝絮丝鞋丝光棉
丝丝丝柳丝鞭丝枲丝茧丝苓丝窝丝丝入扣
丝桐丝棼丝篁丝缰丝绝丝妇丝抹丝丝密密
丝管丝窠丝虫丝衣丝车丝带丝末丝分缕析
丝毫丝麻丝络丝忽丝光丝帛丝斤丝包线
丝雨丝线丝笼丝瓜丝布丝人丝庄丝国
丝簧丝絇丝缗丝肠丝纩丝染丝肉丝子
丝发丝网丝言丝条丝纶阁丝事丝栈丝分缕解
丝弦丝萝丝粟丝禽丝微丝镛丝柎丝麻线儿

词语解释:丝竹  拼音:sī zhú
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唐 韦应物 《金谷园歌》:“ 洛阳 陌上人廻首,丝竹飘颻入青天。” 明 李贽 《哭怀林》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 叶圣陶 《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
词语解释:丝纶  拼音:sī lún
(1).《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诏书为“丝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羣后。” 唐 杨炯 《为刘少傅谢敕书慰劳表》:“虔奉丝纶,躬亲政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折齿》:“奉丝纶来报里阎,访贤才作楫济艰。”
(2).钓丝。 唐 无名氏 《渔父》词:“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 宋 张先 《满庭芳》词:“金钩细,丝纶慢捲,牵动一潭星。”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笑满船空载明月,下丝纶不愁无处。” 胡惠生 《赠王亦梅》诗:“ 西湖 风景好,何日理丝纶。”
(3).即丝。粗于丝者为纶。 三国 魏 曹植 《车渠椀赋》:“緼丝纶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
词语解释:丝丝  拼音:sī sī
(1).形容纤细之物。犹言一丝一丝。 唐 司空图 《灯花》诗之一:“ 蜀 柳丝丝羃画楼,窗尘满镜不梳头。” 宋 苏轼 《三月二十日开园》诗之三:“鬱鬱苍髯真道友,丝丝红蕚是乡人。” 明 文徵明 《素发》诗:“素髮丝丝不满梳,衰容览镜已非吾。”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像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
(2).形容细微的感觉。犹一些、一点。 宋 苏轼 《江上值雪效欧阳体》诗:“江空野阔落不见,入户但觉轻丝丝。” 刘半农 《静》诗:“他俩已经麻木,不再觉得两边肋胁下一丝丝的噏着痛了。”
(3).象声词。 茅盾 《子夜》七:“车子已经开进他家的大门,车轮在柏油路上丝丝地撒娇。” 管桦 《二十八宿》:“油灯丝丝地烧着,灯光里飘动着抽烟的烟雾。”
词语解释:丝桐  拼音:sī tóng
(1).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 汉 王粲 《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唐 高适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丝桐徐奏,林木更爽。” 明 高濂 《玉簪记·琴挑》:“夜色新凉,故尔操弄丝桐,少寄岑寂。”
(2).指乐曲。 宋 贺铸 《罗敷歌》词之四:“自怜 楚 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词语解释:丝管  拼音:sī guǎn
弦乐器与管乐器。泛指乐器。亦借指音乐。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入则歌姬舞女,击竹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 唐 杜甫 《赠花卿》诗:“ 锦城 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金 王若虚 《恒山堂记》:“每府僚宴集其上,綺罗照野,丝管沸天,游人指点咨嗟,邈在仙境。”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正俗》:“古人之诗皆乐也,文人或不闲音律,所作篇什,不协於丝管。”
词语解释:丝毫  拼音:sī háo
细微之至。丝、毫都表示极小或极少。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贾诚以求位,鬻言以干禄,或无丝毫之益,而有不省之困。” 宋 司马光 《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然当官公直,能知小民情伪,吏不敢以丝毫欺也。” 明 徐渭 《边词》之十一:“ 葛那 颈险断胡刀,驀手攀頦按得牢。归向镜中嫌未正,特搓过左一丝毫。” 冰心 《寄小读者》八:“远远几簇楼窗的灯火,繁星般的灿烂,但不曾与我以丝毫慰藉的光气。”
词语解释:丝雨  拼音:sī yǔ
像丝一样的细雨。 唐 周彦暉 《晦日宴高氏林亭》诗:“云低上天晚,丝雨带风斜。” 明 俞国贤 《展先子墓晚归即事》诗:“罢扫春山归路迟,东风丝雨带寒吹。”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诗:“空香浥路飘丝雨,重縠流云裹珮环。”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九:“阴晴不定的天色,凄凄的丝雨,心神都为之忧黯。”
词语解释:丝簧  拼音:sī huáng
(1).弦管乐器。《文选·马融〈长笛赋〉》:“漂凌丝簧,覆冒鼓钟。” 吕向 注:“丝,琴瑟也;簧,笙也。” 唐 韦元甫 《木兰歌》:“ 木兰 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理丝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边材》:“每出游猎,骏骑连翩,妖童执丝簧,少妇控弓弩,服饰诡丽,照耀数里。” 清 陈维崧 《扬州慢·送蘧庵先生之广陵》词:“每年到清明赛社,倾城士女愁弄丝簧。”
(2).引申为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 唐 崔道融 《羯鼓》诗:“ 华清宫 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
词语解释:丝发  拼音:sī fà
(1).如丝之发。《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宿昔不梳头,丝髮被两肩。”
(2).犹丝毫。形容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往者虽有和亲之名,终无丝髮之効。”《魏书·律历志上》:“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頽,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髮之益。”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尝自谓於圣人之道,有丝髮之见焉。” 明 唐顺之 《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丝髮无耗於国,而百万有益於民者,凡四五条。”
(3).指细微事物。《晋书·庾羲传》:“臣受恩奕世,思尽丝髮。”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以进药石为虚言,以陈丝髮为供职。” 清 唐孙华 《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大包岳瀆穿冥涬,细摹丝髮穷毫釐。”
词语解释:丝弦  拼音:sī xián
亦作“ 丝絃 ”。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亦借指弦乐器。《红楼梦》第九三回:“閒时便学些丝絃,唱个曲儿。” 峻青 《秋色赋·翡翠谷》:“在同样亮着日光灯的一间大屋子里,丝弦悠扬,歌声飘荡,那儿是业余文工团在排戏。”
词语解释:丝缕  拼音:sī lǚ
(1).蚕丝、线缕之类的统称。《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西京杂记》卷一:“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南史·张绪传》:“ 刘悛之 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
(2).指不断的情思。 鲁迅 《〈呐喊〉自序》:“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词语解释:丝绳  拼音:sī shéng
(1).丝编之绳。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絶。”《宋史·舆服志三》:“﹝冕﹞以金饰版侧,以白玉珠为旒,贯之以五采丝绳。”
(2).指钓丝。《红楼梦》第八一回:“ 探春 把丝绳抛下,没十来句话的工夫,就有一个杨叶窜儿,吞着钩子,把漂儿坠下去。”
词语解释:丝柳  拼音:sī liǔ
细柔如丝的柳条。 唐 王涯 《游春词》之一:“ 曲江 丝柳变烟条,寒谷冰随暖气销。”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五:“ 江 南 环溪 的风月, 北京 南湾子头 的丝柳。咦!现实生活在此。”
词语解释:丝棼  拼音:sī fén
《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杨伯峻 注:“棼,音汾,纷乱之意。”后因以“丝棼”形容纷繁紊乱。《关尹子·三极》:“圣人道虽虎变,事则鱉行;道虽丝棼,事则棊布。”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皇纲於是丝棼,黔首以之瓜割。” 明 宋濂 《凤阳单氏先茔碑铭》:“掩耳不闻,乱如丝棼。”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道遘》:“这相逢有缘,似环解重连,丝棼难断。”
词语解释:丝窠  拼音:sī kē
(1).蜘蛛网。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蹄道补復破,丝窠扫还成。” 宋 王安石 《送石赓归宁》诗:“又欲及嵗晚,空堂扫丝窠。” 宋 黄庭坚 《戏呈孔毅父》诗:“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2).缫丝的一种工具。 清 卫杰 《蚕桑萃编·蒸茧》:“俟茧锅内提出丝头,一手执清丝,一手用漏瓢舀茧,送入水盆,以清丝穿入牌坊上之丝眼,仍将锅内已煮之茧时时舀送盆内,以便陆续搭入丝窠。”
词语解释:丝麻  拼音:sī má
(1).丝与麻。《左传·成公九年》:“《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管子·轻重丁》:“大秋,甲兵求缮,弓弩求弦,谨丝麻之谢,物且为之举。”
(2).用以比喻头绪纷繁。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呜呼时事如丝麻,食肉者口徒咿哇,鬼蜮空含射影沙。”
(3).治丝绩麻。旧指女工之事。《礼记·昏义》:“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 明 宋濂 《故胡母欧阳夫人墓志铭》:“诗礼丝麻,如承平时,夫人之力居多。”
词语解释:丝线  拼音:sī xiàn
以丝纺成的线。 唐 王建 《织锦曲》:“回花侧叶与人别,唯恐秋天丝线乾。” 唐 元稹 《雉媒》诗:“剪刀摧六翮,丝线缝双目。” 曹禺 《雷雨》第二幕:“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
词语解释:丝絇  拼音:sī qú
古代鞋上的丝制饰物。有孔,可以穿系鞋带。 宋 黄庭坚 《子瞻去岁春侍立迩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之一:“江沙踏破青鞋底,却结丝絇侍禁庭。”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粉省香浓,宫床锦重,更把丝絇结。”
词语解释:丝网  拼音:sī wǎng
(1).丝织的网。亦指棉、纱、麻等制成的网。《旧唐书·舆服志》:“金根车,朱质,紫油通幰,油画络带,朱丝网,常行则供之。”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罘罳》:“罘罳云者,刻鏤物象,著之板上……至其不用合板鏤刻,而结网代之,以蒙冒户牖,使虫雀不得穿入,则别名丝网。”
(2).指鱼网。 元 萨都剌 《蒲萄酒美鲥鱼味肥蒲萄歌》:“柳花吹尽春江涨,雪花鰣鱼出丝网。”
(3).指细密如丝的网状物。 唐 姚合 《酬任畴协律夏中苦雨见寄》诗:“丝网张空际,珠绳续瓦沟。” 唐 皮日休 《太湖诗·明月湾》:“柳弱下丝网,藤深垂花鬘。”
词语解释:丝萝  拼音:sī luó
(1).菟丝与女萝。《诗·小雅·頍弁》“蔦与女萝” 毛 传:“女萝,菟丝,松萝也。” 陆德明 释文:“在草曰菟丝,在木曰松萝。”后用以泛指藤萝之类的植物。 唐 陈翊 《郊行示友人》诗:“醉向丝萝惊自醒,与君清耳听松湍。” 唐 温庭筠 《古意》诗:“莫莫復莫莫,丝萝缘涧壑。”
(2).菟丝、女萝均为蔓生,缠绕于草木,不易分开,故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结为婚姻。《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不念糟糠之情,别倚丝萝之託。”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受钗》:“愿天早与人方便,丝萝共结。”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空负丝萝约,兰闺泪满襟。”
词语解释:丝履  拼音:sī lǚ
以丝织品制成的鞋。古代为华贵的服饰。 汉 贾谊 《治安策》:“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班君丝履,游 泰山 兮;人鬼之际,有隐沦兮。” 南朝 梁武帝 《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釵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词语解释:丝绦  拼音:sī tāo
丝编的带子或绳子。 唐 贺知章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緑丝绦。”《红楼梦》第一○九回:“﹝ 妙玉 ﹞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繫一条淡墨画的白綾裙。” 郭小川 《乡村大道》诗一:“哦,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所有的城市、乡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宝。”
词语解释:丝鞭  拼音:sī biān
(1).丝制的马鞭。 元 袁桷 《次韵郭岩卿》:“金吾控骑青丝鞭,夹道动色争駢肩。”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恨不的摔碎我袖里丝鞭,走乏我坐下驊騮。”
(2).古代亦用作缔结婚姻的信物。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四折:“可是谁央及你个 蒋状元 ,一投得官也接了丝鞭。” 清 李渔 《凰求凤·避色》:“引得人家女子,个个倾心,人人注念,不但明央媒妁,显送丝鞭,要与小生联姻缔好。”
(3).戏曲锣经。以鼓签连续急促地敲击单皮鼓,形成类似燃放鞭炮或撕布之声。多用以衬托念白和身段动作。武戏里最紧凑的对打,或单人连续耍刀花、枪花、棍花时,往往停下锣钹等打击乐器,单用丝鞭衬托。
词语解释:丝篁  拼音:sī huáng
弦管乐器。借指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诗官採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秋》:“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翳彼乐府,风诗之遗,军歌激扬,庙乐典重,写哀凄厉,言情芬芳,足使丝篁叶奏,宫徵相和。”
词语解释:丝虫  拼音:sī chóng
(1).指蜘蛛。 南朝 梁简文帝 《楚妃叹》诗:“草萤飞夜户,丝虫绕秋壁。”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之七:“丝虫縈草纸,笔力挟风雨。” 任渊 注:“言遗稿虽为蛛丝所縈,而翰墨英特之气终不可掩。”
(2).又名血丝虫。一种人体寄生虫。虫体细长,呈丝状。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词语解释:丝络  拼音:sī luò
(1).接连不断。 唐 杜甫 《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丝络送八珍。”
(2).丝线制成的网状装饰物。 巴金 《砂丁》二:“这时候没有阳光,也没有雨点,那个女人却撑了一把伞,伞下面垂着一圈丝络,把她的半个身子遮住了。”
词语解释:丝笼  拼音:sī lóng
(1).古代上元节特制的一种食品。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 唐 岁时节物:元日,有屠苏酒、五辛盘、咬牙餳;人日,则有煎饼;上元,则有丝笼。”
(2).指鸟笼。《广西壮族文学·新的戏剧·刘三姐》:“﹝ 莫海仁 ﹞便计谋使 刘三姐 像‘鸟儿进丝笼一样有翼也难飞’,于是请媒婆说亲,要娶 三姐 为妾。”
词语解释:丝缗  拼音:sī mín
亦作“ 丝緍 ”。
(1).《诗·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緡。”后因称钓丝为“丝緡”。 宋 范仲淹 《临川羡鱼赋》:“顾丝緡而则不,俯漪涟而奈何。”
(2).丝绳。旧时民间传说,男女出生后即有月老用赤绳暗系双方之足,订为夫妻。因以“丝緡”指婚姻。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孪生》:“既各缔其丝緍,恒不调其琴瑟。”参阅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词语解释:丝言  拼音:sī yán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郑玄 注:“言言出弥大也。” 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之言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訏謨布简,丝言盈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皇王施令,寅严宗誥。我有丝言,兆民尹好。”《隋书·高祖纪上》:“固守谦光,丝言未綍。” 唐 白居易 《祭李侍郎文》:“西阁丝言,内庭密命,公实出入,迭操二柄。”
词语解释:丝粟  拼音:sī sù
(1).蚕丝与粟米。《北史·徐遵明传》:“﹝ 遵明 ﹞颇好聚歛,与 刘献之 、 张吾贵 皆 河 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
(2).比喻极小或极少。 唐 罗隐 《谗书·杂说》:“然珪璧者,虽丝粟玷纇,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杂徵馀论》:“若夫杂课除有额徵,未敢少宽丝粟。”
词语解释:丝泪  拼音:sī lèi
微细如丝之泪。《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诗》:“蚁壤漏山河,丝泪毁金骨。” 李善 注:“丝泪,泪之微者。”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十二:“年华逐丝泪,一落俱不收。”
词语解释:丝路  拼音:sī lù
(1).《淮南子·说林训》:“ 杨子 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墨子 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后因以“丝路”比喻世事无常、多变。 南朝 宋 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之四:“丝路有恒悲,矧迺在吾爱。”
(2).丝绸之路的省称。如:丝路花雨。参见“ 丝绸之路 ”。
词语解释:丝绸之路  拼音:sī chóu zhī lù
(1).指古代由 中国 通向 欧洲 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 汉 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 西汉 张骞 出使 西域 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 中亚 、 波斯 (今 伊朗 )、 地中海 沿岸 罗马 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 汉 都 长安 ,向西经 河西走廊 到达 敦煌 ,从 敦煌 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 昆仑山 北麓经 和田 至 疏勒 (今 新疆 喀什 );北道经 罗布泊 沿 天山 南麓经 库车 、 阿克苏 至 疏勒 。由 疏勒 越 葱岭 或南往 印度 ,或西经 波斯 往 地中海 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 新疆 天山 北面的通道及 伊犁河 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2).或自我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 滇 缅 通道再自今 缅甸 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 中亚 转达 印度半岛 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 欧 、 亚 、 非 各国和 中国 的友好往来。
词语解释:丝枲  拼音:sī xǐ
(1).生丝和麻。《书·禹贡》:“岱畎丝枲,鈆松怪石。” 孔颖达 疏:“枲,麻也。” 汉 陆贾 《新语·道基》:“种桑麻,致丝枲,以蔽形体。”
(2).指缫丝绩麻之事。《周礼·天官·内宰》“以妇职之法教九御,使各有属,以作二事”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二事谓丝枲之事。” 宋 陈亮 《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外事诗书,内事丝枲。” 明 宋濂 《刘母贤行诗序》:“家素贫,逮处士卒,贫益甚。治丝枲自给,衣仅蔽身,日唯一食,艰瘁不可言,处之恒裕如也。”
词语解释:丝缰  拼音:sī jiāng
丝制的马缰绳。《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青骢白马一》:“青驄白马紫丝韁,可怜石桥根柏梁。”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一场:“挽住丝缰且问分明。”
词语解释:丝衣  拼音:sī yī
(1).古祭服。《诗·周颂·丝衣》:“丝衣其紑,载弁俅俅。” 毛 传:“丝衣,祭服也。”
(2).丝绸衣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古者男子皆丝衣,有故乃素服。” 唐 独孤及 《酬梁二十宋中所赠兼留别梁少府》诗:“奕赫连丝衣,荣养能锡类。”
词语解释:丝忽  拼音:sī hū
犹丝毫。形容极小或极少。 宋 曾巩 《乞出知颍州状》:“今还朝以来,甫及数月,未有丝忽自效之勤,而輒以私诚上陈。”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岁差》:“其如定岁之法,积四期餘一日,一日分加於四期,是故二至之时,只在丝忽之间。”
词语解释:丝瓜  拼音:sī guā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果实细长,略如黄瓜,嫩时可供蔬食,成熟后内有网状的纤维,极强韧,谓之丝瓜络,可用以擦拭或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丝瓜》:“丝瓜, 唐 宋 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其瓜大寸许,长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緑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鞾履,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豇豆角、豌豆角、蚕豆角、扁豆角,尽为菜品;醃稍瓜,架冬瓜,緑丝瓜,白茭瓜,亦作羹汤。”
词语解释:丝肠  拼音:sī cháng
指柔细的肠子。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受钗》:“那 王 家朝无呼鷄之食,夜无引鼠之粮。若是嫁了他,饿断了丝肠。”
词语解释:丝条  拼音:sī tiáo
纤细的枝条。 南朝 梁简文帝 《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桃花红若点,柳叶乱如丝。丝条转暮光,影落暮阴长。”
词语解释:丝禽  拼音:sī qín
鹭鸶的别名。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四声重寄三十二句·平上声》:“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鹭》
词语解释:丝糕  拼音:sī gāo
用小米粉、玉米粉或面粉等加水搅拌发酵后蒸成的松软的食品。 宋 陈造 有《谢韩干送丝糕》诗。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朋友的母亲》:“我今天新蒸了一块丝糕,味儿还可口,特地送来给你尝尝。”
词语解释:丝绵  拼音:sī mián
用下脚茧和茧壳表面的浮丝为原料,经过精练,溶去丝胶,扯松纤维而成。保暖性好,供作衣絮和被絮之用。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内中所有,柙匱所赢,縑布丝绵也。”《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帝与 佗卿 屈指计见钱三亿餘万,餘屋贮布绢丝绵漆蜜紵蜡朱沙黄屑杂货,但见满库,不知多少。”
词语解释:丝茧  拼音:sī jiǎn
亦作“ 丝蠒 ”。 蚕茧。亦指养蚕缫丝等工作。《礼记·内则》:“执麻枲,治丝茧,织紝组紃。”《吕氏春秋·上农》:“后妃率九嬪蚕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 汉 刘向 《列女传·宋鲍女宗》:“夫死不嫁,执麻枲,治丝蠒,织紝组紃,以供衣服,以事夫室。”
词语解释:丝绝  拼音:sī jué
指丝织之绝技。 晋 王嘉 《拾遗记·吴》:“夫人乃扸髮,以神胶续之……乃织为罗縠,累月而成,裁之为幔,内外视之,飘飘如烟气轻动,而房内自凉。时 权 常在军旅,每以此幔自随,以为征幙,舒之则广纵一丈,卷之则可纳於枕中,时人谓之‘丝絶’。”
词语解释:丝车  拼音:sī chē
人力或机动的缫丝机具。 茅盾 《子夜》十三:“全车间一阵儿扰乱,丝车声音低下去,低下去。” 巴金 《忆·最初的回忆》:“以后我看见人搬了丝车来,把茧子一捧一捧地放在锅里煮,一面就摇着丝车。”
词语解释:丝光  拼音:sī guāng
(1).指光线。 南朝 陈后主 《祓禊泛舟春日玄圃各赋七韵诗》:“日里丝光动,水中花色沉。”
(2).丝的光泽。 唐 虞世南 《奉和献岁宴宫臣》:“丝光催柳色,日彩汎槐烟。” 前蜀 韦庄 《捣练篇》:“白袷丝光织鱼目,菱花綬带鸳鸯簇。”
(3).通过化学作用使棉纱或棉织品增加光泽的处理过程。经过丝光处理的棉织品称丝光布、丝光毛巾等。
词语解释:丝布  拼音:sī bù
(1).丝绸与布。古代布为麻织品。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妇女饰微治细,以成文章,极伎尽巧,则丝布不足衣也。”
(2).丝、麻或丝、棉的混合织物。 晋 王羲之 《十七帖》:“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北周 庾信 《谢明皇帝赐丝布等启》:“奉敕垂赐杂色丝布绵绢等三十段,银钱二百文。”
(3).古钱名。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古钱》:“ 王莽 大钱作燕尾状者,比今所有,其大四倍。文曰端布,当千,背后有两字,有丝布、泉布、货布、流布,如是近十布。”
词语解释:丝纩  拼音:sī kuàng
(1).丝和丝绵。《周礼·天官·典丝》:“丧纪,共其丝纊组文之物。”《管子·轻重乙》:“大夏且至,丝纊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二四:“蚕出易脱壳,丝纊亦倍收。”
(2).单指丝绵。 唐 徐凝 《送寒岩归士》诗:“不挂丝纊衣,归向寒巖栖。”
词语解释:丝纶阁  拼音:sī lún gé
古代撰拟朝廷诏令的地方。 唐 白居易 《紫薇花》诗:“丝纶阁下文书静,鐘鼓楼中刻漏长。”
词语解释:丝微  拼音:sī wēi
稍微;丝毫。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丝微有些风吹草动,我都可以看得见,甚至连别人心里所想的什么,我都可以看得见了。” 艾芜 《纺车复活的时候》:“纺车老早就停止活动了。也许幼小时还看见过几次吧,然而长久的岁月已将记忆磨灭尽了,长大来不复有着丝微的影子。”
词语解释:丝罗  拼音:sī luó
丝织物名。质地轻软,经纬组织呈椒眼纹,透气透光性能较好。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融融的灯光,映着丝罗的帷幕。”
词语解释:丝絮  拼音:sī xù
即丝绵。《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詔吏遗单于秫糱金帛丝絮佗物岁有数。” 唐 白居易 《重赋》诗:“繒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词语解释:丝苓  拼音:sī líng
《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 高诱 注:“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一名女萝也。”因菟丝与茯苓有依附关系,后遂用“丝苓”比喻姻亲。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花木》:“亲姻,曰有丝苓之好。”
词语解释:丝妇  拼音:sī fù
治丝的妇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士元 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词语解释:丝带  拼音:sī dài
一种以各种结构法(如天鹅绒、缎子、塔夫绸或罗缎的结构法)密织的并用于缀边、装饰或编织的扁平或圆筒窄织品(如丝绸、人造丝、尼龙、棉织品、金银线交织物)
词语解释:丝帛  拼音:sī bó
丝与丝织物的总称。《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 孙诒让 正义:“未织者为丝,已织者为帛。”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白眼蜂》:“ 开元 中,春末两市多白眼蜂如山,市人以此卜丝帛之丰歉。”
词语解释:丝人  拼音:sī rén
治丝织绸的人。 汉 扬雄 《法言·先知》:“禽兽食人之食,土木衣人之帛,穀人不足於昼,丝人不足於夜,之谓恶政。” 唐 元稹 《桐花》诗:“剑士还农野,丝人归织紝。”
词语解释:丝染  拼音:sī rǎn
《墨子·所染》:“ 子墨子 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或“丝染”比喻客观影响对人的作用。 金 王若虚 《赠王士衡》诗:“丝染动 墨 悲,麟亡伤 孔 情。”
词语解释:丝事  拼音:sī shì
指养蚕缫丝之事。《诗·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汉 郑玄 笺:“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
词语解释:丝镛  拼音:sī yōng
泛指琴瑟钟磬之类的乐器。镛,大钟。 唐 刘言史 《上巳日陪襄阳李尚书宴光风亭》诗:“碧池萍嫩柳垂波,綺席丝鏞舞翠娥。”
词语解释:丝行  拼音:sī xíng
中国 旧时买卖生丝的商行。其性质为中间商,盛行于 江 浙 等省。
词语解释:丝鞋  拼音:sī xié
用丝绸制的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禁中旧有丝鞋局,专挑供御丝鞋,不知其数。尝见 蜀 将 吴珙 被赐数百緉,皆经奉御者。 寿皇 即位,惟临朝服丝鞋,退即以罗鞋易之。遂废此局。” 宋 周密 《武林旧事·燕射》:“上服头巾窄衣,束带丝鞋,临轩。”
词语解释:丝窝  拼音:sī wō
一种糖的名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甜食房:掌房一员,协同内官数十员,经手造办丝窝、虎眼等糖。”
词语解释:丝抹  拼音:sī mǒ
指弦乐器。后讹称“细末”。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细末将来》:“州郡公宴,将作曲,伶人呼细末将来,盖御宴进乐,先以絃声发之,后以众乐和之,故号称丝抹将来。今所在起曲先以竹声,不惟讹其名,亦失其实矣。”
词语解释:丝末  拼音:sī mò
古代覆盖在车轼上的丝织帷席。《荀子·礼论》:“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 王先谦 集解:“末与幦同。《礼记》曰:‘君羔幦虎犆’。 郑 云‘覆苓也’。丝幦,盖丝织为幦。”
词语解释:丝斤  拼音:sī jīn
指蚕丝。蚕丝以斤计量,故称。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又外国之呢羽嗶嘰,非得 中国 丝斤,不能成织。”
词语解释:丝庄  拼音:sī zhuāng
旧时经营 华 商与洋商间生丝贸易的中间商。盛行于 广州 一带。
词语解释:丝肉  拼音:sī ròu
指乐声和歌声。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坐久则水陆备至,丝肉竞陈。” 清 黄景仁 《陌上行》:“归来笑脱紫貂裘,更拥红妆出丝肉。”
词语解释:丝栈  拼音:sī zhàn
(1).旧 中国 在 上海 出现的经营 华 商与洋商间生丝贸易的中间商。经营 四川 、 湖北 及 山东 等省产生丝。接受厂商委托,转售洋行,抽收佣金。并代办仓储、保险、纳税等事,有时还借垫资金。
(2).储存生丝的栈房。
词语解释:丝柎  拼音:sī fù
即丝籰。缫丝用具。参见“ 丝籰 ”。
词语解释:丝篗  拼音:sī yuè
复摇和络丝过程中卷绕生丝用的框架。通常用木、竹制成。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四:“丝籰,络丝具也。《方言》曰:‘援, 兖 、 豫 、 河 、 济 之间又谓之辕。’《説文》曰:‘籰,收丝者也。’……今字从竹,又从矍,竹器从人持之矍矍然,此籰之义也,然必窍贯以轴,乃适於用,为理丝之先具也。”
词语解释:丝绸之路  拼音:sī chóu zhī lù
(1).指古代由 中国 通向 欧洲 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 汉 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 西汉 张骞 出使 西域 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 中亚 、 波斯 (今 伊朗 )、 地中海 沿岸 罗马 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 汉 都 长安 ,向西经 河西走廊 到达 敦煌 ,从 敦煌 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 昆仑山 北麓经 和田 至 疏勒 (今 新疆 喀什 );北道经 罗布泊 沿 天山 南麓经 库车 、 阿克苏 至 疏勒 。由 疏勒 越 葱岭 或南往 印度 ,或西经 波斯 往 地中海 诸国。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亦多通过此路交流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 新疆 天山 北面的通道及 伊犁河 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
(2).或自我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 滇 缅 通道再自今 缅甸 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 中亚 转达 印度半岛 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 欧 、 亚 、 非 各国和 中国 的友好往来。
词语解释:丝光棉  拼音:sī guāng mián
经过丝光处理后呈绢丝光泽的棉纱或棉布。其法以棉纱或布匹浸入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之溶液中,则其纤维紧缩而坚韧,且能多吸收颜料,再压之使展平,即呈绢丝光泽。
词语解释:丝丝入扣  拼音:sī sī rù kòu
织布时每条经线都有条不紊地从筘中通过。比喻一一合度,丝毫没有差错。扣,同“ 筘 ”,织布机上的机件。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近时 朱竹垞 、 查初白 有《水碓》《观造竹纸》联句,层次清澈,而体物之工,抒词之雅,丝丝入扣,几无一字虚设。” 清 林则徐 《劝谕捐赈告示》:“事竣后刊辑成书,俾捐项賑项,丝丝入扣。”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我且学着那 李逵 从 黑松林 里跳了出来,挥动板斧,随手劈他一番便了!我就是这个主意! 李逵 决非 吴用 :当然不足语于丝丝入扣的谨严的论理的!”
词语解释:丝丝密密  拼音:sī sī mì mì
形容极其细密。 元 曾瑞 《哨遍·麈腰》套曲:“倒钩着金针刺,刺得丝丝密密,裁得那整整齐齐。”
词语解释:丝分缕析  拼音:sī fēn lǚ xī
见“ 丝分缕解 ”。
词语解释:丝分缕解  拼音:sī fēn lǚ jiě
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尝谓读千载之书而探千载之迹,必须尽见当时事理,如身履其间,丝分缕解,始终备尽,乃可以置议论。”亦作“ 丝分缕析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 振鹏 妙於界画,运笔和墨,丝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员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
词语解释:丝包线  拼音:sī bāo xiàn
用丝缠绕着做绝缘层的金属导线,多用于绕制电机和电讯装置中的线圈。
词语解释:丝国  拼音:sī guó
古代 希腊 和 罗马 人称 中国 为“丝国”。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四节:“ 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蚕丝的国家, 中国 丝织品在那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在 罗马帝国 ,人们把 中国 丝织品当作极珍贵的物品,对于东方‘丝国’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他们知道‘丝国’是个大国;他们赞扬丝国的人民诚实、聪明和友好可亲。”
词语解释:丝子  拼音:sī zǐ
蚕丝。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 绵州 诸邑,各有所出,谓之八子: 巴西 纱子, 魏城 扇子, 罗江 犬子, 神泉 榛子, 彰明 附子, 龙安 杏子, 盐泉 丝子, 石泉 猴子。”
词语解释:丝分缕解  拼音:sī fēn lǚ jiě
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尝谓读千载之书而探千载之迹,必须尽见当时事理,如身履其间,丝分缕解,始终备尽,乃可以置议论。”亦作“ 丝分缕析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 振鹏 妙於界画,运笔和墨,丝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员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
词语解释:丝麻线儿
些微私弊
共10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