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芳丛 拼音:fāng cóng
丛生的繁花。 唐 刘宪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鶯藏嫩叶歌相唤,蝶碍芳丛舞不前。” 宋 晏殊 《凤衔杯》词:“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悵多时。” 清 黄鷟来 《冬日送程与山归新安》诗:“故园有芳丛,归思动紫蕨。”词语解释:花丛 拼音:huā cóng
(1).丛集的群花。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 唐 元稹 《杂忆》诗之三:“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 谢 家庭院残更立……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丁玲 《母亲》三:“她指点一些小花给她们看,指点出那藏在花丛中的蝴蝶。”
(2).指妓院。《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他虽初入花丛,瞧着别人的局都到了,自己的不来,未免觉着没趣。”《劫馀灰》第三回:“年轻的男子,往往把持不定,失足花丛,是常有的。” 茅盾 《客座杂忆·周杨姻缘之一幕》:“其时, 周 每周必赴 沪 流连花丛, 杨 女曾追踪至,于妓院中找得 周 ,当堂大闹。”词语解释:丛丛 拼音:cóng cóng
(1).聚集貌。《尚书大传》卷一下:“於时八风循通,卿云藂藂。”
(2).众多貌。 汉 贾谊 《新书·修政下》:“天下壙壙,一人有之;万民藂藂,一人理之。”词语解释:桂丛 拼音:guì cóng
(1).桂树林。多指隐居之地。 明 林云凤 《题申维久蕉隐》诗:“招隐曾闻有桂丛,君今何事隐蕉中。”
(2).指月宫。 唐 李商隐 《和友人戏赠》之一:“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 冯浩 注:“桂丛,指月殿。” 清 洪昇 《长生殿·重圆》:“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词语解释:蚕丛 拼音:cán cóng
(1).相传为 蜀 王的先祖,教人蚕桑。《艺文类聚》卷六引 汉 扬雄 《蜀本纪》:“ 蜀 始王曰 蚕丛 ,次曰 伯雍 ,次曰 鱼鳧 。” 唐 李白 《蜀道难》诗:“ 蚕丛 及 鱼鳧 ,开国何茫然。”
(2).借指 蜀 地。 宋 司马光 《仲庶同年兄自成都移长安以诗寄贺》:“蚕丛龟印解,鶉野隼旟新。”参见“ 蚕丛路 ”。
(3).见“ 蚕丛路 ”。
词语解释:蚕丛路 拼音:cán cóng lù
指 蜀 道。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蚕丛路,崎嶇不易行。” 清 沉绍姬 《司马懿故居》诗:“掀髯西指蚕丛路,丞相祠堂尚 锦官 。”亦省作“ 蚕丛 ”。 清 袁枚 《续诗品·取径》:“幽径蚕丛,是谁开创?” 清 赵翼 《水城》诗:“百里蚕丛尽,孤城带碧川。”
词语解释:蚕丛路 拼音:cán cóng lù
指 蜀 道。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蚕丛路,崎嶇不易行。” 清 沉绍姬 《司马懿故居》诗:“掀髯西指蚕丛路,丞相祠堂尚 锦官 。”亦省作“ 蚕丛 ”。 清 袁枚 《续诗品·取径》:“幽径蚕丛,是谁开创?” 清 赵翼 《水城》诗:“百里蚕丛尽,孤城带碧川。”词语解释:珍丛 拼音:zhēn cóng
美丽的花丛。 宋 晏殊 《菩萨蛮》词:“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盏。” 宋 朱熹 《次秀野韵》之二:“蜡屐未妨泥步稳,珍丛终恨雨来频。”词语解释:绿丛 拼音:lǜ cóng
指绿色的草丛、树丛。 唐 李端 《早春会王逵主人得蓬字》:“緑丛犹覆雪,红萼已凋风。” 唐 周元范 《和白太守拣贡橘》:“离离朱实緑丛中,似火烧山处处红。” 许地山 《空山灵雨·处女底恐怖》:“深沉院落,静到极地;虽然我底脚步走在细草之上,还能惊动那伏在绿丛里的蜻蜓。”词语解释:春丛 拼音:chūn cóng
春日丛生的花木。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叙温鬱则寒谷成暄,论严苦则春丛零叶。” 唐 许敬宗 《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学嚬齐柳嫩,妍笑发春丛。” 宋 欧阳修 《蒙谷》诗:“一径崎嶇入谷中,翠条红剌罥春丛。”词语解释:深丛 拼音:shēn cóng
深密的树林。 唐 杜甫 《杜鹃行》:“隳形不敢栖华屋,短翮惟愿巢深丛。”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羆。”词语解释:林丛 拼音:lín cóng
树木丛生之处。 汉 扬雄 《羽猎赋》:“山谷为之风猋,林丛为之生尘。”词语解释:棘丛 拼音:jí cóng
丛生的荆棘。比喻困境。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四》:“ 潜室 不与直截决去其疑,乃为‘纵是有之’之説,则愈入棘丛。”词语解释:霜丛 拼音:shuāng cóng
经霜的草木。 宋 晏几道 《临江仙》词:“烟雨依前时候,霜丛如旧芳菲。” 宋 苏轼 《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黄薑收土芋,苍耳斫霜丛。” 宋 黄庭坚 《种决明》诗:“霜丛风雨餘,簸簸场功毕。”词语解释:山丛 拼音:shān cóng
山峰林立的群山。例如:遥远的山丛中,长着参天的大树。词语解释:榛丛 拼音:zhēn cóng
亦作“ 榛藂 ”。 丛生的草木。 汉 刘向 《说苑·君道》:“吾猎将以求士也,其榛藂刺虎豹者,吾是以知其勇也。”《后汉书·马融传》:“伐咎鼓,撞华鐘,猎徒纵,赴榛丛。” 唐 韦应物 《复理西斋寄丘员外》诗:“始自疎林竹,还復长榛藂。”一本作“ 榛丛 ”。 宋 曾巩 《拟岘台记》:“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於榛藂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词语解释:青丛 拼音:qīng cóng
指丛生的花草、树木。 唐 卢纶 《春日题杜叟山下别业》诗:“园中晓露青丛合,桥上春风緑野明。” 唐 司空曙 《早夏寄元校书》诗:“緑岸草深虫入徧,青丛花尽蝶来稀。”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 五代 齐己 《寄钱塘罗给事》诗:“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词语解释:玉丛 拼音:yù cóng
指竹林。 唐 陈陶 《竹》诗之十一:“ 玄圃 千春闭玉丛,湛阳一祖碧云空。”词语解释:树丛 拼音:shù cóng
密集的树木。 沙汀 《航线》:“在尘埃和草堆和树丛后面,移动着的身影渐渐隐没。”词语解释:谈丛 拼音:tán cóng
(1).知识的渊薮。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册文》:“或擅谈丛,或称文囿。”《隋书·文学传·潘徽》:“书圃翰林之域,理窟谈丛之内,謁者所求之餘,侍医所校之逸,莫不澄 涇 辨 渭 ,拾珠弃蚌。”
(2).人众聚谈之所。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原甫对月见还不至》:“更期三五夕,静坐接谈丛。”词语解释:艳丛 拼音:yàn cóng
芳美的花丛树林。 唐 杨衡 《咏春色》:“促駟驰香陌,劳鶯转艳丛。”词语解释:攒丛 拼音:zǎn cóng
丛聚。 南朝 梁 江淹 《闽中草木颂·栟榈》:“异木之生,疑竹疑草,攒丛石逕,森蓯山道。” 唐 李适 《答宋十一崖口五渡见赠》诗:“石林上攒丛,金涧下明灭。”词语解释:枯丛 拼音:kū cóng
枯萎的丛生植物。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饮余家咏枯菊》:“堦傍犹见旧枯丛,根底青芽叹催促。”词语解释:绮罗丛 拼音:qǐ luó cóng
富贵者丛集之处。亦指繁华浮艳的生活环境。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窃花》:“ 霍定 与友生游 曲江 ,以千金募人窃贵侯亭榭中兰花插帽,兼自持往綺罗丛中卖之。” 宋 张元干 《感皇恩·寿》词:“綺罗丛里惯,今朝醉。” 明 沉鲸 《双珠记·元宵灯宴》:“綺罗丛粉黛容娇,珠翠簇麝兰香盛。” 清 陈维崧 《燕归慢·虎邱遇刘元玉因忆东皋旧事赋感》词:“ 苏臺 原是綺罗丛,被牧笛、吹来几阵风。”词语解释:草丛 拼音:cǎo cóng
杂草丛生处。 丁玲 《松子》:“路旁有几只蚱蜢飞起来,又钻到草丛里去。” 杨朔 《木棉花》:“夜间,草丛和树梢流动着的萤火更给你带来不少夏天的消息。”词语解释:灌丛 拼音:guàn cóng
草木丛聚茂盛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嘉卉灌丛,蔚若邓林。” 薛综 注:“灌丛、蔚若,皆盛貌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洪桃屈盘,丹桂灌丛。” 刘逵 注:“所在丛聚,无他杂木也。”《文选·蜀都赋》:“百药灌丛,寒卉冬馥。”词语解释:人丛 拼音:rén cóng
密集的人众。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一时人丛中更挤得厉害。” 巴金 《灭亡》第十七章:“在那指手划脚议论纷纷的人丛中,他听见背后有人在大声谈话。”词语解释:笼丛 拼音:lóng cóng
把东西拢合成为一丛。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小豆》:“豆角三青两黄,拔而倒竖笼丛之,生者均熟,不畏严霜。”词语解释:连丛 拼音:lián cóng
亦作“ 连樷 ”。
(1).一簇簇;丛聚。 南朝 梁 刘孝胜 《咏益智诗》:“连丛去本叶,杂和委雕盘。”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希深新秋会东堂》:“并蒂榴房熟,连丛桂蕊香。” 清 彭孙贻 《五色鸡冠》诗:“ 祝翁 仙窟庆云多,綺繢连樷出锦窝。”
(2). 汉 孔臧 将所著赋与书附于《孔丛子》后,世称《连丛》、亦称《续孔丛子》。 宋 宋咸 《〈注孔丛子〉序》:“名之曰《孔丛子》,盖言有善而丛聚之也。至 汉孝武 朝,太常 孔臧 ,又以其所为赋与书,谓之《连丛》上下篇,为一卷,附之于末。”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连丛》, 孔臧 《续孔丛子》也。”词语解释:刀丛 拼音:dāo cóng
喻险恶的或战争的环境。 鲁迅 《惯于长夜》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陈毅 《送沉张诸君赴延安》诗:“刀丛出入歷艰辛,且喜刀丛自有春。” 夏衍 《忆阿英同志》:“也正因为他的这种优良品质,他才能在刀丛中保存了 方志敏 同志的遗稿和其他革命文物。”词语解释:郁丛丛 拼音:yù cóng cóng
浓密深邃貌。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词语解释:髻丛 拼音:jì cóng
指发髻。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之四:“一隻横釵坠髻丛,静眠珍簟起来慵,绣罗红嫩抹酥胸。”词语解释:花柳丛 拼音:huā liǔ cóng
犹花柳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 陈珩 若再向花柳丛中着脚时,永远前程不吉,死于非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我一生不入花柳丛,尔亦不能惑。”词语解释:灌木丛 拼音:guàn mù cóng
普通未经栽培和常常不合需要的灌木。例如:长满灌木丛的旷野。
指一种矮而分枝密集者。例如:适于作树篱的灌木丛。词语解释:笙丛 拼音:shēng cóng
形容笙管排列密集,发音和谐。喻人之相协,感情融洽。 宋 梅尧臣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君家好兄弟,响合如笙丛。”词语解释:群丛 拼音:qún cóng
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为同类群落的联合词语解释:蠹丛 拼音:dù cóng
亦作“螙丛”。亦作“蠧藂”。
(1).蠹鱼一类。喻指读书人之流。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禀启·迎新任张寅翁》:“某 江 表鯫生,蠧藂下士,两年作吏,深愧糠粃之先;一旦去官,犹幸蒹葭之倚。”参见“ 蠹鱼 ”。
(2).如蠹鱼般聚集。 黄人 《题李觉尔秘密结社和同国遗民原韵》:“螙丛《刺客传》,齷齪只私讎。”
词语解释:蠹鱼 拼音:dù yú
亦作“蠧鱼”。
(1).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 唐 白居易 《伤唐衢》诗之二:“今日开篋看,蠹鱼损文字。” 明 张景 《飞丸记·旅邸揣摩》:“夜窥得汗牛编学累丝,昼翻从蠧鱼涎穷滋味。”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一:“卷书置篋中,寧使饱蠹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这东西我家多的拿竹箱子装着,一箱一箱的喂蠹鱼,你自看得希罕。”
(2).借指书籍。 清 金人瑞 《立春日送二策入学》诗:“笥锁蠧鱼皆祖往,身从皋比又前缘。” 郁达夫 《杂感》诗之八:“十年潦倒空湖海,半生浮沉伴蠹鱼。”
(3).啃书本。亦指死啃书本的读书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枕席经史,沉湎青緗,却扫闭关,蠹鱼岁月,赏鉴家类也。” 清 唐孙华 《再迭随庵韵》:“衰年髣髴烛光餘,犹向残编作蠧鱼。” 闻一多 《给臧克家先生》:“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词语解释:萃丛
聚集的样子词语解释:藂藂 拼音:cóng cóng
聚集貌词语解释:并头丛 拼音:bìng tóu cóng
谓并头莲。亦以喻男女好合或夫妻恩爱。 明 卓珂月 《花舫缘》第一出:“若不是今生应结并头丛,为甚么隔窓情意不胜浓。” 词语解释:闹丛丛 拼音:nào cóng cóng
喧闹貌。《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诸亲九眷闹丛丛,姑娘小叔乱哄哄。” 明 冯梦龙 《夹竹桃·才有梅花》:“时过秋来便是冬,姐儿房里闹丛丛。”词语解释:黑丛丛 拼音:hēi cóng cóng
形容黑而多毛。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一:“两道粗眉连成一线,黑丛丛的遮着两只小猪眼睛。”词语解释:密丛丛 拼音:mì cóng cóng
茂密丛生的样子。 叶圣陶 《倪焕之》五:“那边房屋就很稀,密丛丛的,有好几个竹林。”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六段:“近处山岭长满密丛丛的赤松。”词语解释:密密丛丛 拼音:mì mì cóng cóng
(1).形容密集。 吕建中 《罗三嫚》:“我循着锣鼓声走向街心,只见密密丛丛的人在围拢着一台秧歌,诙谐的唱词使人们发出阵阵哄笑。”
(2).形容草木茂密。 穆青 《雁翎队》:“一个个投进密密丛丛的芦苇,开始聚集起来了。”词语解释:拔丛 拼音:bá cóng
唐 妇女发髻的名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唐 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髮为胎,垂障於目。”词语解释:柳陌花丛 拼音:liǔ mò huā cóng
同“ 柳巷花街 ”。 宋 陆游 《风流子》词:“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词语解释:巑丛 拼音:cuán cóng
高耸林立。 宋 欧阳修 《山中之乐》诗:“江上山兮海上峯,蔼青苍兮杳巑丛。”词语解释:籍丛 拼音:jí cóng
谓凭借琐碎之事蒙蔽国君,干预政事。《明史·蒋允仪传》:“夫以坤维之厚重而震撼於妖孽,以鬚眉之丈夫而交关於妇寺,以籍丛煬灶之奸而托之奉公洁己,是皆阴胁阳之徵也。”词语解释:窠丛 拼音:kē cóng
灌木之类的丛生枝干。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词语解释:神丛 拼音:shén cóng
神灵依托的群树。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战国策·秦策三》:“ 应侯 谓 昭王 曰:亦闻 恒思 有神丛与? 恒思 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危乎?” 鲍彪 注:“灌木中有神灵託之。” 吴师道 补正:“《墨子》:‘建国少择木之修茂者,以为丛位。’《史》:‘丛祠。’《索隐》云:‘ 高诱 注云:神,祠;丛,树也。’”后用以比喻仗势的权臣。《明史·黄道周传》:“内廷诸臣敢誑陛下者,必不在锥刀泉布之微,而在阿炳神丛之大。”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使非四方税榷太监扰其下,主兵太监掣其外,司礼太监神丛阿柄倒其上,则虽有大兵大役之加派,民不致乱也,虽有北 韃 南 倭 之侵軼,兵不致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