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漾去声 [xiàng,卿相]访[jiàng,将帅][shàng,上下][sàng,丧失][liàng,数量][zàng,库藏,名词][详注1][dàng,适当][详注2][同飏][hàng][详注3][详注4][详注5][详注6][zhàng][kàng]广[详注7][zàng,内脏][bàng][详注8][tàng,通烫,又碰也][與障同。][yàng][详注9][dǎng dàng][guàng,横木、充满][qiàng][bàng][雨疾下也][音诳。欺也。][详注10]


注1:王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注2:长 《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音仗。《集韵》度长短曰长。 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冗也,剩也。《论语》长一身有半。《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陆机·文赋》故无取乎冗长。 又《正韵》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韩愈诗》得时方长王。
注3:养 《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
注4:仰 《集韵》《正韵》鱼向切。恃也。俟也,资也。《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注》有望於上则仰。《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
注5:桁 航去声。椸也。《古乐府·东门行》还视桁上无悬衣。
注6:两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注7:广 《玉篇》古旷切,光去声。《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释文》广,古旷反。 又车名。《周礼·春官·车仆》广车之萃。《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释文》广,古旷反。《左传·僖二十八年》西广东宫。《疏》楚有左右广,盖兵车之名。《宣二年》分为二广。《注》十五乘为一广。 又《正字通》音旷。《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广焉。《注》广,开泰貌。 又与旷通。《前汉·五行志》师出过时之谓广。
注8:妨 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注9:掠 《广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音亮。亦夺取也。《左传·襄十一年》禁侵掠。又《昭二十年》输掠其聚。《前汉·高帝纪》所过毋得卤掠。
注10:潢 音幌。与滉同。水深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漾。又音暀。《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共257,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天上枕上云上同上以上腾上时上老上
江上直上向上一上面上出上边上君上
海上地上掌上下上晚上十上脸上相上
楼上席上河上濠上会上绵上早上襟上
世上坐上心上太上门上三上看上公上
堂上顶上身上北上灞上泗上事上主上
马上不上陇上霄上陵上而上如上拜上
月上塞上在上上上圯上今上关上末上
水上道上西上人上朝上汶上半上体上
头上路上无上皇上东上方上霅上明上

词语解释:天上  拼音:tiān shàng
天空中。如:飞机在天上飞;月亮挂在天上。
词语解释:江上  拼音:jiāng shàng
(1).江岸上。《吕氏春秋·异宝》:“﹝ 伍员 ﹞因如 吴 。过於 荆 ,至 江 上,欲涉。”《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 人怜之,为立祠於 江 上,因命曰 胥山 。” 南朝 宋 鲍照 《发后渚》诗:“ 江 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唐 岑参 《饯王崟判官赴襄阳道》诗:“津头 习氏宅 , 江 上 夫人城 。” 沉尹默 《燕归梁》词:“江上花开趁蝶寻,拚买醉千金。”
(2).江面上。《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胥 遂与 胜 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 江 , 江 上有一渔父乘船,知 伍胥 之急,乃渡 伍胥 。”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 上使人愁。” 宋 苏轼 《江神子·江景》:“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清风 江 上洒然来,我欲因之寄微慕。”
(3).江中。 宋 苏辙 《初发嘉山》诗:“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词语解释:海上  拼音:hǎi shàng
(1).海边;海岛。《吕氏春秋·恃君》:“ 柱厉叔 事 莒敖公 ,自以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则食菱芡,冬日则食橡栗。”《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家贫,牧豕海上。”《后汉书·荀爽传》:“﹝ 荀爽 ﹞后遭党錮,隐於海上,又南遁 汉 滨。”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予家海上,园亭中喜种杂花。”
(2).指湖滨。《文选·江淹〈恨赋〉》:“迁客 海 上,流戍 陇 阴。” 李善 注引《汉书》:“ 匈奴 乃徙 苏武 北海 上无人处。”
(3).海面上。《汉书·郊祀志上》:“及 秦始皇 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 南朝 梁 沉约 《夕行闻夜鹤》诗:“愍海上之惊鳧,伤云閒之离鹤。” 唐 皮日休 《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意超海上鹰,运跼辕下驹。”
(4).指 上海 。犹言 沪 上。《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只因 海 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 冯自由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壬寅春,旅 沪 志士 馀杭 章炳麟 ……因联络 海 上有志之士,发起中国教育会为策动机关。” 王旡生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吾闻 海 上诸君子,发大愿合大力,既賡续此报,復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尝不为之距跃三百,喜而不寐也。”
词语解释:楼上  拼音:lóu shàng
房屋中在底层之上的部分
词语解释:世上  拼音:shì shàng
人世间。《战国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宋 陆游 《冬夜读史有感》诗:“世上閒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 清 李玉 《人兽关·冥警》:“世上纵糊涂,业镜难颠倒。” 茅盾 《一个女性》一:“她不大相信--竟可以说是不大理会得,世上当真有凶险的人,当真有悲惨的事。”
词语解释:堂上  拼音:táng shàng
(1).殿堂上;正厅上。《仪礼·聘礼》:“堂上八豆,设于户西西陈。”《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府吏得闻之,堂上啟阿母。” 唐 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庙成,大祭。过客 李仪 ,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红楼梦》第七一回:“ 贾母 高兴,又今日都是自己族中子侄辈,只便妆出来堂上受礼。”
(2).指父母。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夙缘已尽,别君去矣,君归为我谢堂上。”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甲申而后,堂上健存,柴车屡徵,忍耻一出。”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归。”
(3).指官署长官。《红楼梦》第九四回:“ 贾政 正要下班,因堂上发下两省城工估销册子,立刻要查核,一时不能回家。”《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又听堂上喝道:‘你还不招吗?不招我又要动刑了!’”亦称“ 堂上官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喜得堂上官是个有主意的人……因此反加周全。”
(4).神名。《史记·封禅书》:“其 梁 巫,祠天、地、 天社 、 天水 、 房中 、 堂上 之属。”
词语解释:马上  拼音:mǎ shàng
(1).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时时前説称《诗》《书》, 高帝 駡之曰:‘迺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 曰:‘居马上得之,寧可以马上治之乎?’”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八:“ 明 兴, 高帝 创自马上,亦復优礼儒硕。”《醉醒石》第十五回:“深心薄马上,抑志延清流。”
(2).比喻在职做官。《中国现在记》第二回:“既而一想,我亦是个男子汉大丈夫,小虽小,到底还在马上,不比他失势之人,我又何必怕他?” 从维熙 《远去的白帆》六:“ 寇安 老头当时还在马上,他把这对情侣饲养在龙眼葡萄棚架之下。”
(3).即时;立刻。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爷,有的就马上説了罢!” 明 唐顺之 《请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马上差人齎文星驰付 山西 保定 二廵抚处。” 老舍 《黑白李》:“ 老四 也不催我,显然他说的是长久之计,不是马上要干什么。”
词语解释:月上  拼音:yuè shàng
(1).佛教传说 毘摩罗诘 之女,母 无垢 。女生时身上出妙光明胜于月照,因名 月上 。生未几,即大如八岁之女,容姿端正,求婚者不绝,女告之当自选择。期日,会城内士人, 月上女 当众升虚空说偈。大众闻已,各止淫心,头面顶礼于女下。自尔 月上女 诣佛所与 舍利弗 对扬深义,后转女身为男子。又称 月上菩萨 。见《月上女经》。 明 李贽 《题绣佛精舍》诗:“可笑成男 月上女 ,大惊小怪称奇事。”
(2).用作女儿的美称。 唐 白居易 《病中看经赠诸道侣》诗:“何烦更请僧为侣, 月上 新归伴病翁。”原注:“时适 谈氏 女子自 太原 初归。 维摩詰 有女名 月上 也。”按, 毘摩罗诘 ,旧译 维摩诘 。
(3).佛教传说 月光童子 之妹。《德护长者经》卷下:“尔时, 月光童子 妹 月上 ,形容端正,闻 月光童子 説偈讚佛,身心欢喜。”
词语解释:水上  拼音:shuǐ shàng
(1).水面上。《易·涣》:“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于宏神道碑》:“月中生树,童子知言;水上浮瓜,青衿不戏。” 唐 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诗:“ 巴陵 一望 洞庭 秋,日见孤峯水上浮。”
(2).犹水边。《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 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 信 、 张耳 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诗:“ 洞庭 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3).旧时谓妓女开始接客。《史林残花》:“妓女始荐寝曰水上。”
词语解释:头上  拼音:tóu shàng
(1).头的上方;头顶。 五代 齐己 《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二:“春残相忆 荆江 岸,一隻杜鹃头上啼。” 许杰 《惨雾》下:“村上的妇人们……恐怕恶魔在他们的头上回旋着,正如强悍的老鹰一般,转瞬间把他们的生命如打小鸡一般的啄去。”
(2).指时候,时间的某一点。《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巫娘子 取一块来喫,又輭又甜,况是飢饿头上,不觉一连喫了几块。”《红楼梦》第八十回:“ 香菱 説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 高延昌 《我的朋友》一:“到第五天头上,老师就叫 靳秀兰 去看车。”
(3).先,前头。《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説在头上,就是爹赏的这银子,小媳妇也不敢领去,寧可领了爹言语,对太太説就是了。”
(4).方位词。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我向这筵席头上整扮,做一箇缝了口的撮合山。”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现在,同样神圣的义务轮到自己头上来了。” 汪曾祺 《七里茶坊》:“为什么找到我头上呢?说是以前去了两拨人,都闹了意见回来了。”
词语解释:枕上  拼音:zhěn shàng
(1).床上。 唐 岑参 《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 江 南数千里。” 宋 陆游 《秋声》诗:“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杨朔 《秋风萧瑟》:“夜来枕上隐隐听见 渤海湾 的潮声,清晨一开门,一阵风从西吹来,吹得人通体新鲜干爽。”
(2).指梦中。 宋 萧东夫 《吕公洞》诗:“枕上功名祇扰扰,指端变化又玄玄。”
词语解释:直上  拼音:zhí shàng
(1).方位词。上,上面。用于名物词之后。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头直上乱纷纷雪似筛,耳边厢颯剌剌风又摆。” 元 李景贤 《刘行首》第二折:“我身穿着百衲袍,腰缠着碌簌绦。头直上丫髻三角。”
(2).向上,向前。 唐 丘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诗:“絶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侯兴 与浑家都搬将入去,直上去赶。”
词语解释:地上  拼音:dì shàng
(1).陆地上。《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亦指地面上。 唐 李白 《静夜思》诗:“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小鸭也诚然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
(2).指人间,阳世。《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駟驰而过隙也。”《汉书·周亚夫传》:“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 亚夫 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宋 苏舜钦 《吴江亭上对月》诗:“不疑身世在地上,祗恐槎去触斗牛。”
词语解释:席上  拼音:xí shàng
(1).筵席之上首。《礼记·燕义》:“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
(2).指筵席上。 唐 方干 《江南闻新曲》诗:“席上新声花下杯,一声声被拍声催。”《西游补》第五回:“ 行者 恐怕席上久了,有误路程,便详醉欲呕。”参见“ 席下 ”。
(3).指儒学。《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李贤 注:“清静,谓道家也;席上,谓儒也。”《南史·隐逸传下·马枢》:“束名实则芻芥柱下之言,翫清虚则糠粃席上之説。” 宋 俞琰 有《席上腐谈》一书。详“ 席珍 ”。
词语解释:席下  拼音:xí xià
(1).筵席西首。《仪礼·燕礼》:“所赐者兴,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 郑玄 注:“席下,席西也。” 贾公彦 疏:“宾与卿大夫,席皆南面统於君,皆以东为上,故知席下为席西也。”
(2).对他人的敬称。 宋 王观国 《学林·朕》:“今自高而侮人则曰足下,而称尊者为座下、几下、席下、阁下。”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致桂学博馥》:“足下、坐下、几下、席下、閤下……其义本同,而世有尊卑吉凶之别,然则拘俗不踰,在昔然矣。”
(3).卧席之下。《尔雅翼·释草三》:“芸,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芳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汗, 江 南人採寘席下,能去蚤虱。”
词语解释:席珍  拼音:xí zhēn
亦称“ 席上珍 ”。 《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坐席上的珍宝。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木鐸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方成天下士,岂伊席上珍。” 唐 杜甫 《赠王侍御》诗:“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 清 钱谦益 《酬德水见赠》诗:“惭无席上珍,视彼櫝中毁。”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诗:“三品席珍虚鹿币,千金市骨上 燕 臺。”
词语解释:坐上  拼音:zuò shàng
座席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夫 ( 灌夫 )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 夫 从坐上语侵之。” 宋 苏轼 《首夏官舍即事》诗:“坐上一樽虽得满,古来四事巧相违。”
词语解释:顶上  拼音:dǐng shàng
(1).顶头,高处。指山巅。 唐 林宽 《送僧游太白峰》诗:“顶上多灵跡,尘中少客知。” 唐 黄滔 《壶公山》诗:“数人游顶上,沧海见东边。”
(2).顶礼拜上。极表尊敬。 明 陈洪谟 《继世纪闻》卷一:“公差出外及回京者,朝见毕,皆赴 瑾 ( 刘瑾 )宅见辞。用涴红笺纸写官衔,称‘顶上’字样以为常礼。” 明 陈洪谟 《继世纪闻》:“凡拜帖写‘顶上’,不敢云‘拜上’,‘顶上’之称自此起。”《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 夏公 又留下了一个双红拜帖儿,説道:‘多顶上老公公,拜迟,恕罪。’”《儒林外史》第六回:“二奶奶顶上大老爹,知道大老爹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
词语解释:不上  拼音:bù shàng
(1).不到。《秦并六国平话》卷上:“不上三十合, 飞虎 佯败。”
(2).不得。 明 冯惟敏 《傍粧台·旅思》套曲:“听不上凛冽悲风,听不上嘹嚦哀鸿,听不上画角悠扬,听不上檐鉄丁东,响当当惊好梦,冷清清和泪滴。”
词语解释:塞上  拼音:sāi shàng
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 长城 内外。《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 胡 。” 唐 杜甫 《秋兴八首》诗之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宋 曾巩 《西湖》诗之一:“塞上马归终反覆, 泰山 鴟饱正飞扬。”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自甲寅至今六十年,更无人谈及,并不晓塞上有此渠可漕矣。” 清 龚自珍 《夜坐》诗:“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霣少微星。” 康有为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陕西 民歌《塞上要唱江南乐》:“随着歌声过 黄河 ,塞上要唱江南乐。”
词语解释:道上  拼音:dào shàng
途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谢车骑 在 安西 艰中, 林道人 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 黄济人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第十章:“ 文强 继续道:‘ 林氏 夫人在道上碰上一个农民,她给了他金子,农民用毛驴把她送到 葫芦岛 林伟涛 那里。’”
词语解释:路上  拼音:lù shàng
(1).在路途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王平子 年十四五,见 王夷甫 妻 郭氏 贪欲,令婢路上儋粪。 平子 諫之,并言不可。”《水浒传》第三一回:“尀耐 张都监 设计,教 蒋门神 使两个徒弟和防送公人相帮,就路上要结果我。”《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老友,这样远路,路上又不好走,你年纪老了,我也不肯拉你去。”
(2).道路上面。如:一部客车停在路上。
(3).犹言手面上,眼前。 张恨水 《五子登科》第十九回:“若是专员真要好看的女子,我路上倒还有几个。”
词语解释:云上  拼音:yún shàng
(1).《易·需》:“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孔颖达 疏:“若言云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时而落,所以明需大惠将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於此之时以饮食宴乐。”后以“云上”谓天子施惠赐宴。 唐 韦抗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西字》:“壶觴接云上,经术引 关 西。”
(2).喻高远。《后汉书·逸民传赞》:“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疎,逸情云上。”
词语解释:向上  拼音:xiàng shàng
(1).谓犯上。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 刘向 以为马不当生角,犹 吴 不当举兵向上也, 吴 将反之变云。”
(2).朝着高处,往上。 宋 晁说之 《晁氏客语》:“ 张乖崖 戏语云:‘功业向上攀,官职直下覷。’”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第此中得趣头白,祇在六朝窠臼中,无復向上生活。”
(3).以上。表示数量超过某个基数,或程度超过某一标准。 晋 葛洪 《神仙传·王远》:“告言,此不能令君度世,止能存君本寿,自出百岁向上。” 唐 白居易 《池上闲吟》之一:“幸逢 尧 舜 无为日,得作 羲皇 向上人。”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晏元献》:“以诗弔之云:‘ 苏哥 风味逼天真,恐是 文君 向上人。’”
(4).上进。《朱子全书》卷五:“ 孔子 教人,只从中间起,使人便作工夫去,久则自能知向上底道理。” 明 李贽 《与曾继泉书》:“如公壮年,正好生子,正好做人,正好向上。”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5).犹前边,上边。指前文或前言所及。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今日早朝下来,已与 曹子建 学士説知向上之事。”
(6).向上攀。谓够不上;不足。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阿的是五夜其高,六日向上。”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做夫妻四年向上,五十次告官房。”
词语解释:掌上  拼音:zhǎng shàng
(1).手掌之上。极言容易。 唐 王昌龄 《箜篌引》:“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
(2).极言爱抚。 唐 沉佺期 《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玉就歌中怨,珠辞掌上恩。” 唐 白居易 《母别子》诗:“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参见“ 掌上明珠 ”。
词语解释:掌上明珠  拼音:zhǎng shàng míng zhū
亦作“ 掌中珠 ”。亦作“ 掌上珠 ”。 比喻极受疼爱的人。后多指极受父母钟爱的儿女。 晋 傅玄 《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 唐 王宏 《从军行》:“儿生三日掌上珠,燕頷猿肱穠李肤。” 宋 辛弃疾 《永遇乐·送陈光宗知县》词:“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他嫂嫂惜似掌中珠。” 清 查慎行 《中山尼》诗:“养成娇女娇无偶,掌上明珠唾随口。” 老舍 《青蛙骑手》第三场:“贤孝儿媳多么可爱,真是我呀我二老的掌上珠!”亦省作“ 掌珠 ”。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曾悯怜之惨悽,痛掌珠之爱子。” 唐 白居易 《哭崔儿》诗:“掌珠一颗儿三岁,鬢髮千茎父六旬。”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双手擎掌珠,百口百称誉。”
词语解释:河上  拼音:hé shàng
(1). 黄河 边。《诗·郑风·清人》:“二矛重英, 河 上乎翱翔。”《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 攻 韩 汾陘 ,拔之,因城 河 上 广武 。” 司马贞 索隐引 刘氏 云:“此 河 上盖近 河 之地,本属 韩 ,今 秦 得而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端》:“﹝ 陈凤翔 ﹞后以妄放潴水故,为 张制府 百龄 所劾,上命立枷 河 上,闻者快之。”
(2).即 河上公 。《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物色 关 下,委裘 河上 。” 李善 注引《神仙传》“ 河上公 ,莫知其姓名也,尝读 老子 《道德经》, 汉 孝文帝 驾从而诣之。”参见“ 河上公 ”。
词语解释:河上公  拼音:hé shàng gōng
相传为 西汉 时道家。姓名不详。所传《老子注》,不见于《汉书·艺文志》,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 晋 葛洪 《神仙传·河上公》:“ 河上公 者,莫知其姓字。 汉文帝 时,公结草为庵于 河 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 河上公 解《老子经》义旨,乃使齎所不决之事以问。” 唐 赵彦昭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逍遥自在 蒙 庄子 , 汉 主徒言 河上公 。” 清 姚鼐 《〈老子章义〉序》:“独有所谓 河上公 章句者,盖本流俗人所为,託於神仙之説,其分章尤不当理,而 唐 宋 以来莫敢易,独 刘知几 识其非耳。”
词语解释:心上  拼音:xīn shàng
心里,心中。 宋 范仲淹 《御街行·秋日怀旧》词:“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迴避。”《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行修 触着‘稠桑’二字,心上想道:‘莫不是 王老 就在此处?’”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各人自用兵机,且看谁人得胜。先入京师者,就做皇帝,你心上如何?”
词语解释:身上  拼音:shēn shàng
(1).指本身,自己。《宋书·庾炳之传》:“ 炳之 身上之衅,既自藉藉,交结朋党,构扇是非,实足乱俗伤风。”
(2).指身体。 唐 杜甫 《哀王孙》诗:“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适间被 郭威 暗算打损身上。”《红楼梦》第二三回:“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去了。”
(3).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责任承当者。《红楼梦》第七一回:“我们的性命都在姐姐身上,只求姐姐超生我们罢了!”《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张天翼 《儿女们》:“把你亲家的门栅捐拨到你身上,你只要拢共缴清这五十块。”
(4).指身体的上方。《水浒传》第八七回:“﹝ 孙立 ﹞把身望后便倒,那枝箭从身上飞过去了。”
(5).指随身可以放置物品的地方。 王蒙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四:“﹝ 韩常新 ﹞从身上掏出火柴盒,拿起一根火柴剔牙。”
(6).指随身携带的钱物等。 张天翼 《新生》:“今天我身上不便……本是应该由我来做个小小的东,然而家里没有预备。”
词语解释:陇上  拼音:lǒng shàng
泛指今 陕北 、 甘肃 及其以西一带地方。 晋 傅玄 《惟庸蜀》诗:“ 姜维 屡寇边, 陇上 为荒芜。”《晋书·刘曜载记》:“右军 刘干 攻 平襄 ,克之, 陇上 诸县悉降。” 宋 蔡挺 《喜迁莺》词:“ 汉 马嘶风,边鸿叫月, 陇上 铁衣寒早。”
词语解释:在上  拼音:zài shàng
(1).《书·吕刑》:“穆穆在上,明明在下。” 孔颖达 疏:“言 尧 躬行敬敬之道在於上位。”后因以“在上”尊称帝王。 唐 郑万钧 《大唐故代国长公主碑》:“翌日,勑使来问,﹝公主﹞口自附奏:‘在上千万珍重。’”
(2).在上位。对长辈或上司等的敬语。《水浒传》第八回:“ 林冲 执手对丈人説道:‘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 高衙内 ,吃了一场屈官司。’”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元帅在上,小将本不该争论。”《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众人连忙一齐跪倒,口称:‘太老爷在上,小人们都是些乱民。’”
词语解释:西上  拼音:xī shàng
(1).向西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故称上。 唐 刘沧 《望未央宫》诗:“西上 秦 原见 未央 ,山嵐川色晚苍苍。” 唐 李群玉 《送萧绾之桂林》诗:“ 桂 水秋更碧,寄书西上鳞。”
(2).入门左首的位置。古代尊右卑左,主人迎宾,先据左位,表示尊重。《仪礼·聘礼》:“介皆与,北面西上。” 郑玄 注:“入门左之位也。”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 王纲 ﹞与太守 古公 偕见直指使。 古公 自司马郎出守郡,执旧属礼,与公争西上。”
词语解释:无上  拼音:wú shàng
(1).至高,无出其上。《荀子·君子》:“尊无上矣。”《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性残忍”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卓 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 宋 王安石 《贺致政杨侍读启》:“备位於兹,仰高无上。”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 屈原 ,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
(2).谓无可听从之上司。《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 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 先縠 ,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 杜预 注:“听 彘子 、 赵同 、 赵括 ,则为军无上令,众不知所从。”
(3).目无长上。《吕氏春秋·察微》:“ 季氏 之无道,无上久矣。”《晋书·刘聪载记》:“ 聪 大怒,遣使让 勒 专害公辅,有无上之心。”
词语解释:同上  拼音:tóng shàng
(1).与上面所说相同(常用于书面)。如:同上所叙。
(2).戏剧用语。一同上场。 阿英 《碧血花》第一幕:“ 陈微波 、 李十娘 、 葛嫩娘 同上。”
词语解释:一上  拼音:yī shàng
(1).谓一次登临。 南朝 梁 何逊 《拟古三首联句》之一:“家本青山下,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之一:“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唐 皮日休 《吴中言情寄鲁望》诗:“古来傖父爱 吴 乡,一上 胥臺 不可忘。”
(2).犹言一层、一重。 宋 邵雍 《寒夜吟》:“天加一上寒,我添一重被。”
(3).犹言一番。《朱子语类》卷八:“学者做工夫,当忘寝食做一上,使得些入处,自后方滋味接续。”
(4).犹一下子,表示时间的短暂。《水浒传》第三九回:“ 戴宗 正饥又渴,一上把酒和豆腐都喫了。”
词语解释:下上  拼音:xià shàng
(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书·禹贡》:“厥田惟下上。” 孔 传:“田第七。”《汉书·地理志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颜师古 注:“田第七,赋第八,又杂出第七至第九,凡三品。”
(2).同“ 上下 ”。谓高低。《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毛 传:“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
(3).同“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其谿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宋 梅尧臣 《和平叔道傍竹》诗:“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4).同“ 上下 ”。犹言古今。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磅礴下上数千年间,其攟摭评议无遗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己而乐闻者。”
(5).同“ 上下 ”。长幼;尊卑。 明 李东阳 《贵君墓碑铭》:“理家四十年,下上辑睦如一日。”
从高处到低处,又从低处到高处。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诗:“君隐磷而出没,望嶔岑而下上。” 宋 梅尧臣 《观文丁右丞挽词》之二:“白马悲鸣驻,黄鸝下上飞。”
词语解释:濠上  拼音:háo shàng
(1). 濠水 之上。《庄子·秋水》记 庄子 与 惠子 游于 濠 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后多用“濠上”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 唐 贾岛 《寄令狐綯相公》诗:“不无 濠 上思,唯食圃中蔬。” 宋 苏轼 《十二琴铭·秋风》:“悲莫悲於 湘 滨,乐莫乐於 濠 上。”
(2).指代 庄子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见 柱下 之经二,覩 濠 上之篇七。”
词语解释:太上  拼音:tài shàng
(1).最上,最高。《墨子·亲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 孙诒让 间诂:“太上,对其次为文,谓等之最居上者。”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极矣。” 宋 秦观 《心说》:“太上见心而无所取捨,其次无心,其次虚心,其次有心。”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七:“我们的作为国家而存在的太上支配权已经是老早被操在了别的一些什么人手里。”
(2).犹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 郑玄 注:“太上,帝皇之世。” 陆德明 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李善 注:“太上,太古也。”
(3).指皇帝。《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太上,天子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4).指上帝,天帝。 明 乌斯道 《月下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
(5).太上皇。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号,而有免官之謡。”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忠义》:“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那时节啊,我龙床肯让,愿为太上。”
(6).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云笈七籤》卷九:“太上曰:‘心有神识,识道可尊。’”此指 太上道君 。
词语解释:北上  拼音:běi shàng
向北登上;向北去。 战国 宋玉 《风赋》:“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于罗帷,经于洞房,迺得为大王之风也。”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北上 太行山 ,艰哉何巍巍。” 萧华 《通过大凉山》:“只是借道北上,并不在此住宿。”
词语解释:霄上  拼音:xiāo shàng
天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竪,竞势争高,望远嵾嵾,若攒图之託霄上。”《云笈七籤》卷十六:“灵感洞太虚,飞步霄上冰。”
词语解释:上上  拼音:shàng shàng
(1).最上等。《书·禹贡》:“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孔 传:“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三:“上上高节者,鬼神钦道德。”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维》:“ 维 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水学·水利》:“ 江南 之田,古为下下,今为上上者,何也?有 太湖 之蓄洩,江海之利便也。”
(2).指比前一个时期更前的。如:上上星期;上上月。
词语解释:人上  拼音:rén shàng
众人之上。旧指最高统治地位。《新五代史·梁书·博王朱友文传》:“又下詔曰:‘朕艰难创业,踰三十年。託于人上,忽焉六载。’”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公平》:“为人上者,可不勉乎?”
词语解释:皇上  拼音:huáng shàng
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呼。多指在位的皇帝。 晋 陆机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皇上纂隆,经教弘道。”《魏书·元遥传》:“臣去皇上,虽是五世之远,於先帝便是天子之孙。”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肆今皇上恭俭忧勤,天开事机,抚而不发,羣贤顒顒,待用而翔。”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莫説乡党之间,説来不雅,就是皇上知道,也有许多不便。” 老舍 《茶馆》第三幕:“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
词语解释:以上  拼音:yǐ shàng
(1).表示品第、数量、级别、位置等在某一点之上。《穀梁传·僖公二年》:“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天禧 元年八月敕,自今两省、諫舍、宗室、将军以上,许乘狨毛煖座。”如:半山以上,石级更陡了。
(2).表示时代在前的,犹言以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昔 匄 之祖,自 虞 以上为 陶唐氏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岂《西厢》以前,别有跳墙之 张珙 ;《琵琶》以上,另有剪髮之 赵五娘 乎?”
(3).指前面的话或文字。如: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上写 西湖 初夏的景色。
词语解释:面上  拼音:miàn shàng
(1).指坟土之上。 唐 杜甫 《不归》诗:“面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 仇兆鳌 注:“面上,坟土之上。”
(2).情面;面子。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大嫂,凡百的不是,我则看着你的面上,着院公送孩儿学堂里去来。”《水浒传》第十一回:“ 柴大官人 面上,可容他在这里做个头领也好。”《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客人可看平日邻舍面上,到家説知此事,一来救了奴家出去;二来脱清了 杨二郎 。”
(3).方面。《说唐》第二九回:“ 罗成 便从怀中取出,老夫人接过一看,不觉堕下泪来,叫声:‘我儿,你母亲面上,只有这点骨肉。’” 茅盾 《子夜》八:“这个姓 赵 的虽则精明,女人面上却非常专心,女人的小指头儿就可以挖出他肚子里的心事!”
词语解释:晚上  拼音:wǎn shàng
太阳落了以后到深夜以前的时间。亦泛指夜里。《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六老爷,是即刻就来,是晚上纔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当下晚上一点鐘开行,次日到了 江阴 。” 赵树理 《邪不压正》四:“为什么白天斗了人家,晚上就打发 小旦 去强逼人家的闺女跟他孩子定婚?”
词语解释:会上  拼音:huì shàng
会试时考上。《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怎得我这 华轩 世兄下科高中了,同我们这 唐二老爷 一齐会上进士。”
词语解释:门上  拼音:mén shàng
(1).即门上人。 明 屠隆 《綵毫记·散财结客》:“列位想都是要见 李太白 先生的,求门上通报,大家进见。”《红楼梦》第九十回:“以后吩咐了门上,不许传进这种人来。”《文明小史》第二回:“等到中饭吃过,便有学老师託了门上拿着手本上来,请示几时补考武童。”参见“ 门上人 ”。
(2).指住所。《西游记》第二八回:“他两个化斋来,一定寻师父吃;寻不着,一定寻着我门上。”
(3).门前;门口。 吴组缃 《山洪》五:“豆腐店的门上和店堂里挤了许多人,进进出出,很是杂乱。”
词语解释:门上人  拼音:mén shàng rén
在门房从事传达的仆役。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门上人报復去,道有 梁鸿 来了也。”《金瓶梅词话》第三二回:“刚纔吃罢,忽门上人来报四宅老爹到了。”《红楼梦》第八三回:“门上人进来回説:‘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呢。’”
词语解释:灞上  拼音:bà shàng
地名。在 陕西省 西安市 东、 灞水 西高原上,故名。《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於是 王翦 将兵六十万人, 始皇 自送至 灞上 。” 唐 杜甫 《怀灞上游》诗:“悵望 东陵 道,平生 灞上 游。” 叶剑英 《重读〈论持久战〉》诗:“唱罢凯歌来 灞上 ,集中全力破 石头 。”
词语解释:陵上  拼音:líng shàng
(1).凌驾于他人之上。《国语·周语中》:“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 韦昭 注:“如能在人上者,人欲胜陵之也,故君子上礼让而天下莫敢陵也。”
(2).犯上。《管子·治国》:“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一本作“ 凌上 ”。
词语解释:圯上  拼音:yí shàng
桥上。《史记·留侯世家》载: 张良 尝从容步游 下邳 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后因以“圯上”指 张良 受《太公兵法》事。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张良庙教》:“交神圯上,道契 商 洛 。” 宋 苏轼 《张竞辰永康所居万卷堂》诗:“ 留侯 之孙书满腹,玉函宝方何用读。濠梁空復五车多,圯上从来一篇足。”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总得居士寿》词:“ 隆中 三顾客,圯上一编书。”参见“ 圯桥 ”。
词语解释:圯桥  拼音:yí qiáo
指 秦 末 张良 与一老父相遇并受《太公兵法》之桥。事见《史记·留侯世家》。桥后毁废,故址在今 江苏省 邳县 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沂水》:“一水逕城东,屈从县南,亦注 泗 ,谓之 小沂水 。水上有桥, 徐泗 间以为圯,昔 张子房 遇 黄石公 於圯上,即此处也。”因称此桥为 圯桥 。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 圯桥 取履,早见兵书;竹林逢猿,徧知劒术。”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吕望 垂竿於 渭 涘,道峻匡 周 ; 张良 授策於 圯桥 ,功崇佐 汉 。” 唐 李白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我来 圯桥 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 黄石公 。” 明 李贽 《答袁石公》诗之五:“路逢进履者,定知过 圯桥 。”
词语解释:朝上  拼音:cháo shàng
早晨。 潘漠华 《冷泉岩》:“妻是一个尖刻的女性的典型,把丈夫当作‘农奴’,朝上日出就逼他上山野,夕时日入始准他归家。”
(1).面对上坐。《封神演义》第三六回:“ 紂王 復转下坐,朝上覿面传杯。”
(2).向上,向天空方向。
词语解释:东上  拼音:dōng shàng
(1).从堂东升位。《仪礼·乡射礼》:“乡射之礼……乃席宾南面东上。”《礼记·明堂位》:“昔者, 周公 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
(2).从东边升起。 唐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词语解释:腾上  拼音:téng shàng
(1).向上升。 唐 杜甫 《蕃剑》诗:“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虎气必腾上,龙身寧久藏。”
(2).引申为升官晋级。《旧唐书·马周传》:“﹝ 马周 ﹞鳶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耳。” 宋 陆游 《和陈鲁山十诗》:“大父昔在朝,腾上唯恐早,淡然清班中,灰寒而木槁。”
词语解释:出上  拼音:chū shàng
犹拼上。《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我实对你説:你若把这个秀才,或是临时开了你自己的那个名字上去,或是与我弄不停当,你也休想要去会试,我合你到京中 棋盘街 上,礼部门前,我出上我这个老秀才,你出上你的小举人,我们大家了当!”
词语解释:十上  拼音:shí shàng
谓多次上书言事。《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始将连横説 秦惠王 ……説 秦王 书十上而説不行。”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序:“仰 长安 而就日,赴帝乡以望云。虽文闕三冬,而书劳十上。”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虽免十上劳,何能一战霸。” 唐 贾岛 《即事》诗:“自嗟怜十上,谁肯待三徵。”
词语解释:绵上  拼音:mián shàng
古地名。 春秋 晋 地。在今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四十里 介山 之下。公元前636年, 介之推 隐于 绵上 山中而死, 晋文公 求之不获,遂以 绵上 之田作为 介之推 的祭田。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词语解释:三上  拼音:sān shàng
(1).指马上、枕上、厕上。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清 赵翼 《寄题法梧门祭酒诗龛图》诗:“ 杜 诗万里行, 欧 诗三上成。”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四:“ 魏善伯 徵士,题 范覲公 中丞厕云: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於今过十年。”
(2).上上、上中、上下。泛指上等。 宋 梅尧臣 《依韵和胡舍人见唁》:“校文岂论居三上,赋分由来本下中。”
词语解释:泗上  拼音:sì shàng
(1).泛指 泗水 北岸的地域。《左传·襄公十九年》:“执 邾悼公 以其伐我故,遂次于 泗 上。”《战国策·楚策一》:“大王悉起兵以攻 宋 ,不至数月而 宋 可擧,擧 宋 而东指,则 泗 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参见“ 汶上 ”。
(2). 春秋 时 孔子 在 泗 上讲学授徒,后常以“泗上”指学术之乡。《晋书·桓彝传论》:“ 首阳 高节,求仁而得仁; 泗 上微言,朝闻而夕死。”《南齐书·刘善明传》:“令 泗 上归业, 稷 下还风,君欲谁让邪?” 郁达夫 《正月六日作》诗:“ 泗 上文章初识命, 淮阴 风骨亦求怜。”
词语解释:汶上  拼音:wèn shàng
汶水 之北。泛指 春秋 、 战国 时期 齐国 之地。《论语·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为 费 宰。 閔子騫 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 汶 上矣。’” 何晏 集解:“去之 汶水 上,欲北如 齐 。” 杨伯峻 注:“ 桂馥 《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后人常用为隐居的典故。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营宅滨 洛 ,困於嚣尘;思乐 汶 上,发於寤寐。” 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诗:“ 汶 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臣心係北辰,身縻东土。永怀故事,难求 汶 上之图;独运清尘,方嘆《周南》之滞。”
词语解释:而上  拼音:ér shàng
(1).以上。表示品位、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易·繫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唐 韩愈 《原道》:“由 周公 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 周公 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説长。”
(2).以上。表示时间在前的,犹以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二》:“ 三代 而上之为帝者视其德, 三代 而下之为帝者视其才。”
词语解释:今上  拼音:jīn shàng
称当代的皇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上初即位。” 唐 韩愈 《欧阳生哀辞》:“今上初,故宰相 常衮 为 福建 诸州观察使,治其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食货》:“今上即位之初,锦衣卫旗校革三万一千八百餘。”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且喜今上性喜文墨。”
词语解释:汶上  拼音:wèn shàng
汶水 之北。泛指 春秋 、 战国 时期 齐国 之地。《论语·雍也》:“ 季氏 使 閔子騫 为 费 宰。 閔子騫 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 汶 上矣。’” 何晏 集解:“去之 汶水 上,欲北如 齐 。” 杨伯峻 注:“ 桂馥 《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后人常用为隐居的典故。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营宅滨 洛 ,困於嚣尘;思乐 汶 上,发於寤寐。” 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诗:“ 汶 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臣心係北辰,身縻东土。永怀故事,难求 汶 上之图;独运清尘,方嘆《周南》之滞。”
词语解释:方上  拼音:fāng shàng
(1).谓物体的上部作方形。《国语·周语中》:“其状方上而鋭下,宜触冒人。”
(2).指墓圹。《汉书·酷吏传·田延年》:“ 昭帝 大行时,方上事暴起,用度未办。” 颜师古 注:“方上,谓壙中也。 昭帝 暴崩,故其事仓猝。”
(3).犹方外。《西游记》第二七回:“我父母在堂,看经好善,广斋方上远近僧人。”《醒世姻缘传》第二九回:“既是方上的师傅,必定会甚么仙术了。”参见“ 方外 ”。
词语解释:方外  拼音:fāng wài
(1).区域、范围之外。方位之外。《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贵贱无司,事变日至,此居於图东方方外。”
(2).域外;边远地区。《史记·三王世家》:“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魏书·程骏传》:“今天下虽謐,方外犹虞。”
(3).京畿之外。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布教都畿,班政方外。”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 明肃太后 临朝,一日问宰相曰:‘ 福州 陈絳 ,贜污狼藉,卿等闻否?’ 王沂公 对曰:‘亦颇闻之。’太后曰:‘既闻而不劾,何也?’ 沂公 曰:‘方外之事,须本路监司发擿。’”
(4).世俗礼法之外。《文子·精诚》:“ 老子 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不拘于世,不繫于俗。’”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俯倚金较,仰抚翠盖。雍容暇豫,娱志方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 ( 阮籍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宋 陆游 《白发》诗:“平昔乐方外,固与功名疏。”
(5).世外。指仙境或僧道的生活环境。《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淮南子·俶真训》:“﹝真人﹞骑蜚廉而从敦圄,驰於方外,休乎宇内。” 唐 权德舆 《卧病喜惠上人李炼师茅处士见访》诗:“方外三贤人,惠然来相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妾身拟入空门,顿把红妆净洗……敢进斝于舟中,愿缔盟于方外。”
(6).指方外之人。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 顾况 志尚疎逸,近于方外。”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学士文人、布衣方外之属,进书献画,望泽希荣。”
(7).使身外事物合乎规范。《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孔颖达 疏:“‘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名虽不同,功夫只是一事,就如《易》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词语解释:时上  拼音:shí shàng
犹即上。《后汉书·寒朗传》:“臣虽考之无事,恐海内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 李贤 注:“时上,犹即上也。”
词语解释:边上  拼音:biān shàng
(1).边境;边疆。 唐 耿湋 《送河中张胄曹往太原计会回》诗:“遥听边上信,远计朔南程。”《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郑子 佻达无度,喜狎游,妾屡屡諫他,遂至反目,因弃了妾同他一伙无籍人到边上立功去。”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这等,请问边上的米价贵贱何如。”
(2).指物体的边沿部分。《西游记》第二四回:“二人到於房中,一家一个,坐在床边上,只情吃起。”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集·谈自己的画》:“我当时曾把这首诗托人用细字刻在香烟嘴的边上。”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 李月辉 坐在床边上。”
(3).旁边。 孙犁 《白洋淀纪事·秋千》:“一听是她们过来了,人们就得往边上闪闪。” 沙叶新 《无标题对话》:“再轻点,你边上那人睡着了。”
词语解释:脸上  拼音:liǎn shàng
(1).面颊之上。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鈿深。”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四二:“ 孙八 看看叔父,看看 李静 ,脸上红了两阵,羞眉愧眼的坐下。”
(2).犹言面子上。《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这都是大家脸上有光辉的事,须帮衬一帮衬。”《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听着脸上也下得来呀?心里也过的去呀?”
词语解释:早上  拼音:zǎo shàng
早晨。《朱子语类》卷一○六:“早上所喻,已栲治如法。”《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到十五日早上,打选衣帽,正要出门,早见 景兰江 同 支剑峯 来约。” 曹禺 《雷雨》第一幕:“对了,二少爷今天早上还问您的病呢。”
词语解释:看上  拼音:kàn shàng
看中。 元 李行道 《灰阑记》楔子:“他有心看上俺女孩儿,常常要娶他做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滴珠 只得回了礼,偷眼看时,恰是个俊俏可喜的少年郎君,心里早看上了几分了。” 曹禺 《日出》第一幕:“ 潘月亭 :‘什么,这是 金八 看上的人?’”
词语解释:事上  拼音:shì shàng
事奉尊长。《庄子·天道》:“以此事上,以此畜下。”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事上谓之义,亲亲谓之仁。”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方於事上,好下规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公宽於接下,太杂;刚于事上,太戇。”
词语解释:如上  拼音:rú shàng
如同上面所叙述或列举的。 明 胡应麟 《诗薮·杂编·遗逸中载籍》:“至於虚词滥説,如上所陈。”如:如上所述;特将经过详情报告如上。
词语解释:关上  拼音:guān shàng
中医指寸口脉的三个部分(寸口、关上、尺中)之一。也省称关。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词语解释:半上  拼音:bàn shàng
未全升起。 南朝 梁 萧子范 《罗敷行》:“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 南朝 陈 萧铨 《赋得婀娜当轩织诗》:“綺窗犹垂翡翠幌,珠帘半上珊瑚钩。”
词语解释:霅上  拼音:zhà shàng
浙江 湖州 的别称。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杜舍人牧湖州》:“ 紫微 到京,常意 霅上 。厥后十四载,出刺 湖州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旧见 徐端立 言, 石林 尝云:‘今世安得文章!只有箇减字换字法尔。如言“湖州”,必须去“州”字,只称“湖”,此减字法也;不然,则称“霅上”,此换字法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 钱氏 子弟取 霅上 瓜,各言子之的数,剖之以观胜负。谓之瓜战。”
词语解释:老上  拼音:lǎo shàng
本为 汉 初 匈奴 单于名号。后用以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 死,子 稽粥 立,号曰‘老上单于’。”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躡 冒顿 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 宋 王禹偁 《宣徽南院使郭公墓志铭》:“焚老上之庭,横行域外。”
词语解释:君上  拼音:jūn shàng
即君主。《荀子·不苟》:“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出媚君上,入欺父兄,矫厉才智,竞逐纵横。”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卤簿》:“人臣仪卫,亦得同于君上,则卤簿之名,不容别有他义也。”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主上要你等三十天,你能够逼迫君上吗?”参见“ 君主 ”。
词语解释:君主  拼音:jūn zhǔ
(1).国君。《韩非子·爱臣》:“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羣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 清 邹容 《革命军》:“诛杀 满洲 人所立之皇帝,以儆万世不復有专制之君主。” 巴金 《秋》十二:“他们象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
(2).国君之女。犹公主。《史记·六国年表》:“﹝ 秦灵公 八年﹞初以君主妻 河 。” 司马贞 索隐:“君主,犹公主也。”
(3).犹君临;主宰。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朕以眇身,君主海内。夙夜忧惧,靡知所济。”
(4).君为主宰。指君主制。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上[附录]》:“君主者,权偏於上;民主者,权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词语解释:相上  拼音:xiāng shàng
互不谦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词语解释:襟上  拼音:jīn shàng
见“ 襟尚 ”。
词语解释:襟尚  拼音:jīn shàng
亦作“ 襟上 ”。 襟怀和习尚。上,通“ 尚 ”。 宋 苏舜钦 《和子履雍家园》:“君之襟尚我同好,作诗閎放莫可攀。” 宋 苏舜钦 《王子野行状》:“公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
词语解释:公上  拼音:gōng shàng
(1).朝廷;官家。《汉书·杨恽传》:“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颜师古 注:“充县官之赋敛也。” 宋 叶适 《跋义役》:“且此钱合而计之,岁以千百巨万,既不归公上,官人知自爱,又不敢取,谁则有此?”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故公上赋税,有粟米之征、布缕之征是也。”
(2).复姓。 战国 时 墨子 弟子有 公上过 。见《吕氏春秋·高义》
词语解释:主上  拼音:zhǔ shàng
臣下对君主的称呼。《韩非子·孤愤》:“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后数日, 陵 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上》:“夫主上居深宫之中,与臣庶隔絶。常恐天下之欺己,而密以为防。”
词语解释:拜上  拼音:bài shàng
(1).代人传语致意或托人传语致意的敬词。《水浒传》第二十回:“ 晁头领 哥哥再三拜上大恩人:得蒙救了性命,见今做了 梁山泊 主都头领。”《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你拜上你家老爷,説 金老爷 的字是在京师王爷府里品过价钱的:小字是一两一个,大字是十两一个。”
(2).拜上帝。 洪秀全 把基督教教义与农民革命思想结合起来,组织拜上帝会,后来即依靠这些会众举行 太平天囯 起义。 清 张汉 《鄂城纪事诗》:“二十五人同拜上,各归司马各投军。”自注:“拜上者,拜上帝。”
词语解释:末上  拼音:mò shàng
(1).开头;首先。《景德传灯录·文益禅师》:“有一片言语,唤作《参同契》,末上云:‘竺土大僊心。’”《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人问:‘和尚还入地狱否?’师云:‘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参阅 蒋礼鸿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卷五。
(2).指树梢头。 前蜀 牛峤 《柳枝》词之一:“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
词语解释:体上  拼音:tǐ shàng
身上。指日常随身的。《魏书·傅竖眼传》:“ 乾爱 云:‘汝岂可著体上衣服见 垣公 也?’时 垣护之 为刺史。 灵越 奋声言:‘ 垣公 ! 垣公 !著此当见南方国主,岂 垣公 也。’”
词语解释:明上  拼音:míng shàng
犹圣上。对君王的尊称。《晏子春秋·问下二十》:“命之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 吴则虞 集释引 钱熙祚 云:“《荀子注》作‘明主’。”《三国志·魏志·张邈传》“还保城,不敢出” 裴松之 注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布 遣 许汜 、 王楷 告急于 术 …… 汜 楷 曰:‘明上今不救 布 ,为自败耳! 布 破,明上亦破也。’ 术 时僭号,故呼为明上。”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至尊》:“又人主之称曰‘上’……又有称君为‘明上’者。”
共257,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