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覃平声 [cān sān,参考][hán,包函][dān,动词][详注1][详注2][姓也,亦蓋也][tán]欿[音貪。《說文》欲得也。]


注1:镡 音覃。《张衡·东京赋》底柱辍流,镡以大岯。《注》言大岯险,同剑口也。镡,徒南反。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武陵郡镡成县。《注》镡音谭。《淮南子·人閒训》一军塞镡城之岭。《注》镡城,在武陵西南,接郁林郡。 又《后汉·陈宠传》宠到显用良吏王涣镡显等,以为心腹。《注》镡,徒南反。《正字通》姓有潭寻二音,汉镡政,明镡鉴,一读寻,一读潭。
注2:湛 与耽同。《说文》作媅,乐也。《诗·小雅》子孙其湛。《传》湛乐之久也。
末字词组
两三张三送三至再至三鼎足而三打十三咸五登三破二作三
二三生三参三语四言三不壹而三快活三让再让三坐五行三
再三复三封三举一反三上咸五,下登三没掂三观隅反三大脚三
三三重三食三事不过三隔二偏三没店三吃一钳二看三瘪三
第三五三胡三五星三七五三沙三告个幺二三省事三
连三长三梅三两两三三余一余三径一周三一而二,二而三 
在三一二三攒三光头三接二连三暮四朝三一而再,再而三 
登三函三洗三连二并三小瘪三一日两,两日三一而再、再而三 
四三朱三黑三连二赶三搅七念三红头阿三猪头三 

词语解释:两三  拼音:liǎng sān
几个。表示少量。《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唐 皎然 《舟行怀阎士和》诗:“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见归云两三片。” 元 萨都剌 《秋词》:“清夜空车出 建章 ,紫衣小队两三行。” 老舍 《骆驼祥子》一:“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
词语解释:二三  拼音:èr sān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词语解释:再三  拼音:zài sān
(1).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易·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则不告。” 孔颖达 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褻瀆,瀆则不告。”《史记·孔子世家》:“﹝ 齐 ﹞陈女乐文马於 鲁 城南 高门 外。 季桓子 微服往观再三,将受。” 唐 李白 《南阳送客》诗:“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老残游记》第二回:“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 朱自清 《背影》:“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2).犹言非常,极其。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 霸王 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繆。”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未曾过门的时节,我替那女子十分担忧,又与这村郎再三害怕,不知进门的时节,怎生吵闹,何计调停。”
词语解释:三三  拼音:sān sān
(1).谓三乘以三。《宋书·律历志上》:“黄钟之律长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幅长二尺七寸,古之制也。”
(2).童谣名。 宋 苏轼 《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诗:“算来九九无多日,唱着三三忆旧游。” 王文诰 辑注引 冯应榴 曰:“《唐书》童謡:打麦三三三。” 明 袁宏道 《法华庵同诸开士限韵》:“农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
(3).指三三径。 清 曹寅 《寄题东园》诗之六:“桃坞下多蹊,三三别一径。”参见“ 三三径 ”。
(4).三同、三让、三虞的合称。《逸周书·酆谋》:“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殴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呜呼!允从三三无咈,厥徵可因。’” 孔晁 注:“言三让、三同、三虞无违,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
词语解释:三三径  拼音:sān sān jìng
宋 杨万里 于东园辟九径,分植不同的花木,名曰“三三径”。 宋 杨万里 《三三径》诗序:“东园新开九径,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红梅、碧桃、芙蓉九种花木,各植一径,命曰三三径。” 宋 周必大 《上巳访杨廷秀》诗:“回环自斸三三径,顷刻常开七七花。”
词语解释:第三  拼音:dì sān
复姓。 汉 田广 孙 田癸 为 第三 氏。见 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
词语解释:连三  拼音:lián sān
(1).连续三次。 宋 马永卿 《嬾真子·韩退之上书》:“ 退之 於正月二月三月连三上书於 贾耽辈 。”引申指连续不断。《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你将来先去会了 王鬍子 ,这奴才好酒,你买些酒与他喫,叫他在主子跟前説你是太老爷极欢喜的人,他就连三的给你银子用了。”
(2).连接三物。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连过三窍,意谓若窍内旁通,连三为一。”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学校五》:“旧例:诸生入泮必取府、县考试原卷与入学试卷一并连钉,覆试之日,给发新生,至 康熙 初,始废连三试卷之例。”
(3).纸之一种。详“ 连二 ”。
(4).方言。一种并排有三个抽屉的老式桌子。 老舍 《正红旗下》四:“箱子、柜子、连三上的铜活就不该动动手吗?” 老舍 《离婚》六:“大嫂马上非认 菱 作干女儿不可,也立刻想起家中橱柜里还有一对花漆木碗,连三的抽屉里--西边那个--有一个银锁。”
(5).连忙,急忙。《南京民间故事·狼报恩》:“她连三披衣下床,点亮灯笼,打开大门。”《南京民间故事·和事桥》:“他看花了眼,还以为是个大甲鱼哩,连三伸手去逮。”
词语解释:连二  拼音:lián èr
(1).指两物相连。 宋 刘攽 《瑞荷》诗:“连二雕成白玉盘,合欢裁作青油扇。”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截票免比》:“连二免比票,一截票存算,一归农免比,合缝用印。”
(2).纸之一种。 元 费著 《笺纸谱》:“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
词语解释:在三  拼音:zài sān
《国语·晋语一》:“‘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 韦昭 注:“三,君、父、师也。”后以“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故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亦有秉心矫迹,以敦在三之节。”《北齐书·徐之才传》:“既为汝师,又为汝公,在三之义,顿居其两。”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诗序:“尊道成德,严师其难哉。故在三之礼,极乎君亲,而师也参焉。” 清 纳兰性德 《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夫师岂易言哉!古人重在三之谊,并之於君、亲。”
词语解释:登三  拼音:dēng sān
(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五帝之德, 汉 比为减;三王之德, 汉 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 呼韩 之旧仪,拜鑾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 岱宗 ,咸五登三,追踪七十。”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高祖 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 太宗 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
(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 冯浩 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词语解释:四三  拼音:sì sān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书·无逸》:“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宋史·李穀昝居润等传论》:“ 五季 为国,不四三传輒易姓,其臣子视事君,犹佣者焉,主易则他役,习以为常。”
词语解释:张三  拼音:zhāng sān
方言。 东北 农民对狼的称呼。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三:“ 刘桂兰 上去盘腿坐在炕头上,谈起屯子里的一些奇闻和小事,谁家的壳囊给张三叼走,谁家的母鸡好下哑巴蛋。”
词语解释:生三  拼音:shēng sān
指天地。语出《老子》:“一生二,二生三。”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散淳一之根,潜分步骤,鼓生三之气,以制寰瀛。”
词语解释:复三  拼音:fù sān
(1).古丧礼。将始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以招魂。语本《仪礼·士丧礼》:“復者一人……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于前。” 郑玄 注:“凡復,男子称名,妇人称字。” 贾公彦 疏:“復声必三者,礼成於三,北面而招,求诸幽之义也。”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你那孩儿定无活人也,你快回家打点復三去。”
(2).谓死人埋葬三天,家人招魂祭奠。《醒世姻缘传》第六一回:“出丧第三日, 狄希陈 也同了 薛如卞 他们早往坟上‘復三’,烧了纸回家。”
词语解释:重三  拼音:zhòng sān
(1).即重卦。两个三爻的单卦相重。《京氏易传》卷下:“重三成六,能事毕矣。”参见“ 重卦 ”。
(2).即上巳。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唐 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宋 陆游 《上巳》诗:“残年登八十,佳日遇重三。”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则三月三日亦宜曰重三也。” 清 赵翼 《金二雅绘禊游图》诗:“重三从此增故事,不数典午 永和 时。”参见“ 上巳 ”。
词语解释:重卦  拼音:zhòng guà
谓重迭八卦以成六十四卦,每卦由两个单卦组成,凡六爻。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第二论重卦之人》:“然重卦之人,诸儒不同……今依 王辅嗣 ,以 伏牺 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为得其实。” 清 孙星衍 《〈周易集解〉序》:“ 司马季主 言演爻,不言重卦。”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数学的程度渐渐进化,晓得三三相重,八八更可以得六十四种不同的方式了,于是乎数学的秘密更加浓重起来;一百九十二片的长砖(阳爻)和三百八十四片的短砖(阴爻)便一片一片地都发出神秘的声音,神秘的天启来了。这便是重卦,这便是繫辞,这便是《周易》之所以产生。”
词语解释:上巳  拼音:shàng sì
旧时节日名。 汉 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魏 晋 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书·礼志二》《韩诗》:“ 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唐 席元明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日惟上巳,时亨 有巢 。”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 晋 时。 唐 朝赐宴 曲江 ,倾都褉饮踏青,亦是此意。”但也有仍取巳日者。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 洛阳 王孙士女,倾城翫赏。”
词语解释:五三  拼音:wǔ sān
(1). 五帝 三王 。《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风可观也。”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五, 五帝 也;三, 三王 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遐邇五三,孰知其是非。”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一》:“五三远矣,其传政无几,然犹有可考者,莫尚於《诗》《书》。”
(2).五星三辰。 汉 荀悦 《申鉴·俗嫌》:“或问五三之位, 周 应也;龙虎之会, 晋 祥也。” 黄省曾 注:“五三,五星三辰。”
(3).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魏书·邢峦传》:“彼土民望, 严 、 蒲 、 何 、 杨 ,非唯五三,族落虽在山居,而多有豪右,文学笺启,往往可观,冠带风流,亦为不少。” 唐 吕岩 《绝句》之十一:“学道须教彻骨贫,囊中只有五三文。”《敦煌曲子词·剑器词》:“闻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心手五三箇,万人谁敢当。”
词语解释:长三  拼音:cháng sān
旧时 上海 的高级妓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他近来发了财,还到我们这里来么,要到 四马路 嫖长三去了。”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上海 的时髦是从长三幺二传到姨太太之流,从姨太太之流再传到太太奶奶小姐。”
词语解释:一二三  拼音:yī èr sān
(1).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传 太上老君 授 张道陵 “三天正法”。后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见《云笈七籤》卷六。《四游记·果老殿中辨鹿》:“时有 叶法善 者, 嘉禾 人,世为道士,尝游 白马山 古室,遇二仙人,授以正一二三之法,能制服怪鬼。”
(2).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三折:“﹝正末﹞做出门科云:‘且住,私场演,官场用。若到 开封府 去,他不説时,如何是了?待俺试敲咱。这是盆沿儿。’做敲科云:‘一、二、三。’”
(3).犹言头绪、办法。《雍熙乐府·一枝花·道情》套曲:“飘零的不知明暗,默默的自取勘。眼底浑无一二三,流落在江南。”
(4).原由。 刘宾雁 《关东寿人传》第二章:“无缘无故关了我一千多天了,我能不要求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
词语解释:函三  拼音:hán sān
谓包含天、地、人三气。《汉书·律历志上》:“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元气始起於子,未分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故子数独一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二》:“纯乾直月,祥开初九之潜;索震承华,德禀函三之极。” 明 徐渭 《函三馆记》:“余忆函三之説,虽出於 小戴 註家,乃昉於 弄丸公 之《皇极经世》。”
词语解释:朱三  拼音:zhū sān
五代 后梁 太祖 朱温 排行第三,故称。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 后村 诗谓:‘未必 朱三 能跋扈,祗因 郑五 欠经纶。’” 清 钱谦益 《徐州建保我亭记》:“登斯亭也,西北望 芒 碭 , 刘季 、 朱三 之枌榆犹在也。”
词语解释:送三  拼音:sòng sān
旧俗人死后第三天,丧家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并进行烧冥衣纸屋等活动,称“送三”。 清 李光庭 《乡言解颐·人部·丧祭》:“如亲死之日,即倩僧道念倒头经,逢七念经,送三、送殯用僧道鼓吹。” 老舍 《牛天赐传》二二:“送三的时节, 天赐 哭得死去活来,冷清清的只有他一人穿着重孝。”
词语解释:参三  拼音:cān sān
旧戏中所用黑白相掺的灰白三绺假须。如京剧《空城计》中 诸葛亮 、《阳平关》中 曹操 所戴的假须。
词语解释:封三  拼音:fēng sān
书刊封底之内的一面。
词语解释:食三  拼音:shí sān
蚕经过三眠三度进食。谓已接近生命之终了。 宋 王十朋 《三月晦日与同舍送春于梅溪因序齿分韵》:“却因送别还惊我,我境如蚕已食三。”
词语解释:胡三  拼音:hú sān
胡闹;胡来。《儒林外史》第九回:“ 杨先生 虽是生意出身,一切账目,却不肯用心料理,除了出外闲游,在店里时,也只是垂帘看书,凭着这伙计胡三,所以一店里人都称呼他是个‘老阿獃’。”
词语解释:梅三  拼音:méi sān
宋 梅尧臣 的别称。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 梅三 、 马五 、 蔡大 , 皇祐 壬辰中春,寒食前一日,会饮於 普照院 。 仲涂 和墨, 圣俞 按纸, 君謨 挥翰。”
词语解释:攒三  拼音:cuán sān
每朵成三片的雪花。《水浒传》第九三回:“这雪有数般名色:一片的是蜂儿;二片的是鹅毛;三片的是攒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唤做梅花;六片唤做六出。”
词语解释:洗三  拼音:xǐ sān
旧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洗澡。《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看孩子‘洗三’的亲眷们,也有银子的,也有铜钱的,厚薄不等,都着在盆里,叫是‘添盆’。”《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如今小儿洗三下麵,古谓之‘汤饼会’。”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 桂升 的娘:三朝我再来洗三。”参见“ 洗儿 ”。
词语解释:洗儿  拼音:xǐ ér
(1).旧俗,婴儿出生后三日或满月时替其洗身,称“洗儿”。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三:“中尉传闻三日宴,翰林当撰洗儿文。”《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 禄儿 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清 郑珍 《江边老叟》诗:“鞠躬但道客难得,室后呱呱方洗儿。”
(2).把刚生下的婴儿溺死。 宋 王得臣 《麈史·惠政》:“ 闽 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为其貲产不足以赡也;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纔产即溺之,谓之洗儿。”
词语解释:黑三  拼音:hēi sān
即黑三髯。传统剧戏装中假须的一种。须分为三缕,俗所谓三绺长髯。须有黑、苍、白三色,多为生角戴用。如京剧《群英会》之 鲁肃 、《辕门斩子》之 杨延昭 ,所戴髯口皆为“黑三”。
词语解释:至再至三  拼音:zhì zài zhì sān
谓反复多次。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妾隔帘故邀其满引,至再至三,终不肯出。” 明 张居正 《乞归葬疏》:“降諭慰留,至再至三。” 清 薛福成 《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臣拟坚持初议,至再至三,与之磋磨。”
词语解释:语四言三  拼音:yǔ sì yán sān
信口乱说闲话。《群音类选·分钗记·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誚。”参见“ 言三语四 ”。
词语解释:言三语四  拼音:yán sān yǔ sì
犹言说三道四。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言三语四,耳朵里听不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须知有一种不自重的女子,专欢喜涂脂抹粉……便惹得那些轻薄男人,言三语四的,岂不从此多事?”
词语解释:举一反三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北堂书钞》卷九八引《蔡邕别传》:“ 邕 与 李则 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我是凴着一卷《诗韵》学説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词语解释:事不过三  拼音:shì bù guò sān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西游记》第二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箇下流无耻之徒。”《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太公叫媳妇:‘事不过三,又有人来得不好。’”
词语解释:五星三  拼音:wǔ xīng sān
旧时星命术士以“五星三命”来推算人的命运,“五星三”即指“命”。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二折:“他恼将起来,咬着牙拿起那水磨鞭,照着我就打来。哥哥,那时节若是别个,也着他送了五星三。”参见“ 五星 ”、“ 三命 ”。
词语解释:两两三三  拼音:liǎng liǎng sān sān
(1).谓三两为群。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今 冀州 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 唐 张致和 《渔夫歌》:“钓台渔夫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元 杨载 《宿浚仪公湖亭》诗:“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磯。”
(2).形容稀疏。 胡韫玉 《哭唐守楩集放翁句》:“凄凉 江夏 秋风里,两两三三鬼火青。”
词语解释:光头三  拼音:guāng tóu sān
方言。指人死后第三天念经超度。 老舍 《柳家大院》:“小媳妇总算死得‘值’……十二块钱的棺材,还有五个和尚念了个光头三。”
词语解释:连二并三  拼音:lián èr bìng sān
同“ 连三接二 ”。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只见两边铺面排山也似价开着,大小客店也是连二併三。”
词语解释:连二赶三  拼音:lián èr gǎn sān
急忙;赶快。 姚雪垠 《长夜》三二:“ 菊生 不敢怠慢,连二赶三地穿好衣服,跳下床来。”
词语解释:鼎足而三  拼音:dǐng zú ér sān
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朱德 《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我相信 高树勋 运动今后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必然会与解放区军民的抵抗, 蒋 管区人民的民主运动鼎足而三。” 郭沫若 《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他虽然是道家的中心人物,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他的师承渊源却不甚明白。”
词语解释:不壹而三  拼音:bù yī ér sān
再三;多次。《孔子家语·弟子行》:“ 子贡 既与 卫将军 文子 言。适 鲁 ,见 孔子 曰:‘ 卫将军 文子 问二三子之於 赐 ,不壹而三焉。 赐 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词语解释:上咸五,下登三  拼音:shàng xián wǔ , xià dēng sān
意谓 汉 德浩荡,等同 五帝 ,而居 三王 之上。或谓 汉 德不及 五帝 而胜于 三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 五帝 ,登 三王 之上。” 司马贞 索隐引 李奇 曰:“ 五帝 之德, 汉 比为减; 三王 之德, 汉 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他( 曾琦 )的年纪其实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气之横秋也,实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来曼梭 ,自比吾家 国藩 ,或许还是他的客气罢?”
词语解释:隔二偏三  拼音:gé èr piān sān
(1).隔膜疏远。《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他爹这两日,隔二偏三的,也甚是没意思。”
(2).偏远不便。《金瓶梅词话》第七九回:“ 何大人 要来看你,我扶你往后边去罢,这边隔二偏三,不是个待人的。”
词语解释:七五三  拼音:qī wǔ sān
一种锣鼓调。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七五三乃锣鼓,非十番鼓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锣鼓盛於上元、中秋二节。以锣鼓鐃鈸,考击成文,有七五三、闹元宵、跑马、雨夹雪诸名。”
词语解释:余一余三  拼音:yú yī yú sān
《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 孔颖达 疏:“每年之率,入物分为四分,一分拟为储积,三分而当年所用。二年又留一分,三年又留一分。是三年揔得三分,为一年之蓄。三十年之率,当有十年之蓄。”又《汉书·食货志上》:“民三年耕,则餘一年之畜……三考黜陟,餘三年食。”后遂以“餘一餘三”谓连年丰收,家有储粮,国库充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王诏旨》:“朕又念前时天兵征剿,尔等四民畏惧天威,抛弃家产;今虽欣然就抚,各安农业,际此新天新地之期,未有餘一餘三之积。”
词语解释:接二连三  拼音:jiē èr lián sān
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红楼梦》第九九回:“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谁料后来接二连三的,竟其弄了好几个长差使在身上,一天到晚,忙个不了。” 赵树理 《三里湾·三张画》:“大家接二连三提出好多意见。”
词语解释:小瘪三  拼音:xiǎo biē sān
(1).方言。对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年轻游民的蔑称。 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撞不好,还是一个‘马路巡阅使’的小瘪三。” 茅盾 《子夜》十六:“马路上的小瘪三,饭可以不吃,香烟屁股一定要抽。”
(2).用作詈词或昵称。
词语解释:搅七念三  拼音:jiǎo qī niàn sān
方言。犹胡闹。 夏衍 《上海见闻记》:“ 洋琴鬼 站在台上大声的对舞客宣布:‘ 张×× 先生要求,再来一次搅七念三!请大家起舞。’ 上海 话‘搅七念三’,译成国语,有点类似‘胡调’。”
词语解释:打十三  拼音:dǎ shí sān
宋 代刑法从轻发落的杖数。后亦泛称责打。 宋太祖 始定折杖之制,凡徒刑五,最轻为徒一年,脊杖十三;又杖刑五,最轻为杖六十,臀杖十三。参阅《宋史·刑法志一》。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末:‘推得没巴臂。’生:‘门子打十三!’” 元 孟汉卿 《魔合罗》楔子:“你若无事到他家里去,我一准拏来打十三。”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背起打十三,那廝不中用,只教他烧香。”
词语解释:快活三  拼音:kuài huó sān
(1). 宋 元 方言称体胖者。 宋 张知甫 《张氏可书》:“ 邓知刚 任待制,守军器监,形貌魁伟,每以横金衒众,未尝衣衫。京师谚曰:‘不著凉衫,好个金稜快活三。’盖一时目肥人为快活三也。”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一折:“[ 布袋 云]将我比并着什么?[正末云]恰便似快活三恰将头剃了。”
(2).曲牌名。四句二十二字,前三句平韵,第四句仄韵。见 明 朱权 《太和正音谱·中吕·胡紫山小令〈快活三〉》
词语解释:没掂三  拼音:méi diān sān
亦作“没店三”。 谓不知轻重,欠考虑,糊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忒昏沉,忒麄鲁,没掂三,没思虑,可来慕古。”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二折:“哎你个 颜叔子 秉烛真个堪, 柳下惠 开怀没店三。” 清 洪昇 《长生殿·骂贼》:“谁想那一班儿没掂三,歹心肠,贼狗男,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
词语解释:没店三  拼音:méi diàn sān
见“ 没掂三 ”。
词语解释:没掂三  拼音:méi diān sān
亦作“没店三”。 谓不知轻重,欠考虑,糊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忒昏沉,忒麄鲁,没掂三,没思虑,可来慕古。”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二折:“哎你个 颜叔子 秉烛真个堪, 柳下惠 开怀没店三。” 清 洪昇 《长生殿·骂贼》:“谁想那一班儿没掂三,歹心肠,贼狗男,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
词语解释:沙三  拼音:shā sān
元 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我是唤当村里后生咱, 无路子 、 沙三 、 伴哥 、 牛表 、 牛觔 ,你每一齐的都来!” 元 范康 《竹叶舟》第四折:“看 王留 撇会科,听 沙三 嘲会歌,送了些乾峥嶸贪图呆货,到头来得了个甚么?”
词语解释:径一周三  拼音:jìng yī zhōu sān
古算学计算圆周率的近似比。谓圆径与圆周之比为一比三。语出《周髀算经》卷上“句股圆方图” 汉 赵爽 注:“圆径一而周三。”后因以比喻两者相比差距甚大。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但那时觉醒起来的智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更分明的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
词语解释:暮四朝三  拼音:mù sì cháo sān
(1).《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 宋 辛弃疾 《洞仙歌》词:“悠悠今古事。得丧乘除,暮四朝三又何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其实‘尖新’即是‘纤巧’,犹之暮四朝三,未尝稍异。”
(2).比喻反复无常。 宋 乐史 《绿珠传》:“至有享厚禄,盗高位,亡仁义之性,怀反復之情,暮四朝三,惟利是务,节操反不若一妇人,岂不愧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媒妁之言》:“婚姻簿中应细览,俺姐姐只解清谈,陪不得寻常俗物胡淫滥,使不着暮四朝三。”
词语解释:一日两,两日三  拼音:yī rì liǎng ,liǎng rì sān
谓一天一天接连下去。《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妇人叫 春梅 递茶与他吃,到晚夕与他共枕同床,过了一日两,两日三,似水如鱼,欢会如常。”《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靠大娘的身子还好,倒反照顾他,他更不过意。一日两,两日三,乡里又没个好医生,病不到一百天,就不在了。”
词语解释:红头阿三  拼音:hóng tóu ā sān
指旧 上海 租界中 印度 籍巡捕。含贬义。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事后,还要挑选 瑶 民代表到外埠来观光,叫他们看看上国的文化,例如马路上,红头阿三的威武之类。”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八:“我在街上一见着红头阿三手里的哭丧棒,总感觉得上面萃集着 印度 的悲哀与 中国 的羞辱。”参见“ 红头巡捕 ”。
词语解释:红头巡捕  拼音:hóng tóu xún bǔ
指旧 上海 租界巡捕房的 印度 籍巡捕。《海上花列传》第十一回:“﹝ 小云 ﹞正要发喊,那鬼倒走到亮里来,方看清是红头巡捕。” 郭沫若 《阳春别》:“教授好像比青年还要悲愤的样子,他指着楼口上站着的一位红头巡捕又接着说道。”
词语解释:咸五登三  拼音:xián wǔ dēng sān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 颜师古 注:“咸,皆也,言 汉 德与五帝皆盛,而登於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南齐书·王融传》:“然后天移云动,勒封 岱宗 ,咸五登三,追踪七十,百神肃警,万国具僚。”
词语解释:让再让三  拼音:ràng zài ràng sān
谓几次三番地推让。《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就譬如世兄孝敬老师万金,难道老师也合他让再让三不成?”亦作“ 让三让再 ”。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长被举之人,亦必须让三让再以副举贤若 夔龙 之美事,及再三为大众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让德而镇嚣争焉。”
词语解释:观隅反三  拼音:guān yú fǎn sān
犹言举一反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序》:“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反三之慧。”
词语解释:吃一钳二看三  拼音:chī yī qián èr kàn sān
形容嘴馋、贪吃。《何典》第七回:“那赶茶娘就像苍蝇见了热血一般,两个拳头扛张嘴,吃一箝二看三的抢得快,是强梁。”
词语解释:告个幺二三  拼音:gào gè yāo èr sān
方言。赔罪。 蹇先艾 《在贵州道上》:“大嫂,你也不要太伤心了,喊 赵大哥 来给你告个幺二三就是了。”
词语解释:一而二,二而三  拼音:yī ér èr ,èr ér sān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谓由此及彼联想开去。《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宝玉 ﹞由是一而二,二而三,追思起来,想到《庄子》上的话,虚无縹緲,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不觉的大哭起来。”
词语解释:一而再,再而三  拼音:yī ér zài ,zài ér sān
《书·多方》:“至于再,至于三。”后以此谓三番两次或多次。《荡寇志》第一○九回:“那厮必然再用此法,一而再,再而三,我其危矣!” 缪敏 《弋横农民暴动》:“遇到这种情况, 志敏 同志总是耐烦地进行解释,一而再,再而三,说得他们思想通了才罢。”
词语解释:一而再、再而三  拼音:yī ér zài 、zài ér sān
接二连三;,反复地
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育孩子爱护公物
词语解释:猪头三  拼音:zhū tóu sān
方言。詈词。“ 猪头三牲 ”的歇后语。谓不明事理或不识好歹的人。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八:“别的学校、别的班次是怎样我不十分知道,至少在我们丙班……他们之所以举我为代表的心事,我是十分明白的。就是说:让你这猪头三去为我们撑门面,你没有时间温课,也好让我们来高列。”《解放日报》1983.4.5:“ 黑五龙 骂道:‘猪头三,谁问你那些王八蛋爷叔,我是问你有没投拜过咱码头上的爷叔。’”参见“ 猪头三牲 ”。
词语解释:猪头三牲  拼音:zhū tóu sān shēng
指旧时用于祭祀的牛、羊、猪。亦泛指祭品。《西游记》第三二回:“ 银角 用手指道:‘这骑白马的是 唐僧 ,这毛脸的是 孙行者 。’ 八戒 听见道:‘城隍,没我便也罢了,猪头三牲,清醮二十四分……’口里嘮叨,只管许愿。”
词语解释:破二作三  拼音:pò èr zuò sān
分二为三。指分析事理。《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黄龙悟新禅师》:“有时破二作三,有时会三归一,有时三一混同,有时不落数量。”
词语解释:坐五行三  拼音:zuò wǔ háng sān
犹言作威作福。《金瓶梅词话》第八一回:“你还不知 韩伙计 两口儿,在那府中好不受用富贵,独自住着一所宅子,呼奴使婢,坐五行三, 翟管家 以老爷呼之。”
词语解释:大脚三  拼音:dà jiǎo sān
方言。旧时称未缠足的女仆。《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敲开了门,一个大脚三带了进去。”
词语解释:瘪三  拼音:biē sān
上海 人称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城市游民。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鲁迅 《且介亭杂文集·说面子》:“不是有一个笑话么?……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上海 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 上海 解放以后, 朱延年 穷得像个小瘪三,到处伸手借点钱吃喝,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
词语解释:省事三  拼音:shěng shì sān
藕的别名。 宋 陶穀 《清异录·省事三》:“北戎莲实,状长少味,出藕颇佳,然止三孔,用汉语转译其名,曰省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