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末字词组
十七三七殷七七元七五六六七炒炒七七一二三四五六七 
四七二七望七七月七追斋理七斋七一七 
五七逢七秦七双七两七断七理七 
七七柳七不堪七闲聒七做七忏七祭七 
过七连七开七首七头七累七田七 

词语解释:十七  拼音:shí qī
十分之七。《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郭象 注:“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 宋 苏轼 《范景仁墓志铭》:“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
词语解释:四七  拼音:sì qī
(1).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先在长安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 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也,自 高祖 至 光武 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 汉 火德,故火为主也。”《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原注:“ 齐 初践祚计止於二十八年。”
(2).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
(3).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 东汉 开国功臣 云台 二十八将。《文选·张衡〈东京赋〉》:“我 世祖 忿之,乃龙飞 白水 ,凤翔参墟,授鉞四七, 共工 是除。” 李善 注:“四七,二十八将也。”《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 张载 注:“四七者, 汉 光武 二十八将也。” 清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 援 ( 马援 )之智勇,冠於四七。”参见“ 二十八将 ”。
(4).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宿。《后汉书·刘瑜传》:“盖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关之盛衰者也。” 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宿也。诸侯为天子守四方,犹天之有二十八宿。《汉官仪》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 前蜀 杜光庭 《蜀王葛仙化祈雨醮词》:“伏以四七在天,垂文定位;三八镇地,设象分灵。”
(5).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第四个忌日称“四七”。《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鲍廷璽 哭着应道:‘小的父亲死了。’ 向道臺 道:‘没了几时?’ 鲍廷璽 道:‘明日就是四七。’”参见“ 七七 ”。
词语解释:二十八将  拼音:èr shí bā jiāng
指佐助 光武帝 建立 东汉 政权的二十八个有功的武将。 明帝 永平 中,绘“二十八将”像于南宫 云台 ,故又称“云台二十八将”。 邓禹 为首,次为 马成 、 吴汉 、 王梁 、 贾复 、 陈俊 、 耿弇 、 杜茂 、 寇恂 、 傅俊 、 岑彭 、 坚镡 、 冯异 、 王霸 、 朱祐 、 任光 、 祭遵 、 李忠 、 景丹 、 万修 、 盖延 、 邳彤 、 铫期 、 刘植 、 耿纯 、 臧宫 、 马武 、 刘隆 。见《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陈实百问策》:“ 成祖 命 解縉 发策,以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二十八将,将将何功为问。”
词语解释:七七  拼音:qī qī
(1).旧俗以人死后每隔七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共为七七。《魏书·外戚传下·胡国珍》:“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十老 病重,医治不痊,呜呼哀哉。 朱重 搥胸大慟,如亲父一般,殯殮成服,七七做了些好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考索·七七》:“丧家七七之期,见於《北史》《魏书》《北齐书》及 韩琦 《君臣相遇传》。又 顾亭林 《日知録》、 徐復祚 《村老委谈》、 郎瑛 《七修类藁》皆载之。要皆佛氏之説,无足深考。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復也。祭於来復之期,即古者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復,即不復矣,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此説最通。”
(2).数词。七的七倍,四十九。《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3).数词。七十七。《南齐书·祥瑞志》:“《老子河洛讖》曰:‘年历七七水灭绪,风云俱起龙麟举。’”
(4).指农历七月初七。《新民歌三百首·万条蛟龙接上天》:“万条蛟龙接上天,牛郎织女笑开颜;如今车干天河水,不等七七就团圆。”参见“ 七夕 ”。
词语解释:五七  拼音:wǔ qī
(1).人死后三十五天。旧时丧礼,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拙夫死了,家下没人,昨日纔过了他五七。”《红楼梦》第六八回:“亲大爷的孝纔五七,姪儿娶亲,这个礼,我竟不知道。”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媳妇病死还不曾过五七,一群鸡子也风扫落叶似地在两天里瘟掉了。”
(2).约计数目之词。 宋 胡太初 《画帘绪论·听讼》:“凡与一人竞诉,词内必牵引其父子兄弟五七人,甚至无涉之家。”《西游记》第十七回:“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索性提起来,捽做五七断。”
词语解释:七七  拼音:qī qī
(1).旧俗以人死后每隔七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共为七七。《魏书·外戚传下·胡国珍》:“又詔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十老 病重,医治不痊,呜呼哀哉。 朱重 搥胸大慟,如亲父一般,殯殮成服,七七做了些好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考索·七七》:“丧家七七之期,见於《北史》《魏书》《北齐书》及 韩琦 《君臣相遇传》。又 顾亭林 《日知録》、 徐復祚 《村老委谈》、 郎瑛 《七修类藁》皆载之。要皆佛氏之説,无足深考。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復也。祭於来復之期,即古者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復,即不復矣,生者亦无可如何也。此説最通。”
(2).数词。七的七倍,四十九。《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3).数词。七十七。《南齐书·祥瑞志》:“《老子河洛讖》曰:‘年历七七水灭绪,风云俱起龙麟举。’”
(4).指农历七月初七。《新民歌三百首·万条蛟龙接上天》:“万条蛟龙接上天,牛郎织女笑开颜;如今车干天河水,不等七七就团圆。”参见“ 七夕 ”。
词语解释:七夕  拼音: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过七  拼音:guò qī
旧俗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死每七日则备一祭,谓之过七,至四十九日而止。”
词语解释:三七  拼音:sān qī
(1).二百十年。《汉书·路温舒传》:“ 温舒 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 汉 厄三七之间。”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七,二百一十岁也。自 汉 初至 哀帝 元年,二百一年也,至 平帝 崩二百十一年。” 汉 陈琳 《神女赋》:“ 汉 三七之 建安 , 荆 野蠢而作仇。”《宋书·符瑞志上》:“讖者云:‘赤厄三七’,三七,二百一十年,有外戚之篡。”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三七之妖运告终,九五之真人已出。”
(2).二十一岁。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二章引 清 无名氏《绣香囊》弹词:“二八登科标名早,三七入试举孝廉。”
(3).人死后廿一日。《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该请僧人追荐。” 巴金 《家》三七:“ 珏 真可怜,她死了快到三七了,我们家里的长辈除了妈同姑妈,就没有一个人去看过她。”
(4).三魂七魄。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
(5).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有止血作用,也叫田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三七》:“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説近之。”
词语解释:二七  拼音:èr qī
(1).即十四。《周礼·考工记·匠人》:“ 夏后氏 世室,堂脩二七,广四脩一。” 郑玄 注:“ 夏 度以步,令堂脩十四步。”《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 高诱 注:“二七,十四实也。” 南朝 陈后主 《东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鬢低。”
(2).见“ 二七斋 ”。
词语解释:二七斋  拼音:èr qī zhāi
旧时,人死后第十四日请僧道念经打醮,谓“二七斋”。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吴蔡棺异》:“及建二七斋,一婢报棺热如火灸。”
词语解释:逢七  拼音:féng qī
每逢七天。旧时丧俗:人死后,其家属每七天举行祭奠。凡七七四十九天而止。《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因房屋褊窄,停放过了头七,将灵柩送在祖塋安葬…… 匡超人 逢七便去坟上哭奠。”
词语解释:柳七  拼音:liǔ qī
宋 柳永 排行第七,人以此称之。 宋 刘克庄 《哭孙李蕃》诗之二:“相君未识 陈三 面,儿女多知 柳七 名。” 元 孟鲠 《南京》诗:“犹传 柳七 工词翰,不见 朱三 有子孙。”《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乐游原 上妓如云,尽上风流 柳七 坟。”
词语解释:连七  拼音:lián qī
见“ 连七纸 ”。
词语解释:连七纸  拼音:lián qī zhǐ
连史纸的一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禁地有异言异服及喧嚷犯禁者,得詰而责之,事大则开具连七纸手本,名曰事件,禀司礼监奏处。”亦省作“ 连七 ”。 明 屠隆 《考槃馀事·纸笺·国朝纸》:“ 永乐 中, 江西 西山 置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曰观音纸。” 清 蒲松龄 《日用俗字·纸扎章》:“笺印蜡花为绣缎,铂粘连七作金银。”
词语解释:殷七七  拼音:yīn qī qī
唐 代道士,名 天祥 ,又名 道筌 ,自称 七七 ,以善幻术著名。《太平广记》卷五二引 五代 沉汾 《续仙传·殷天祥》:“﹝ 七七 ﹞醉歌曰:‘弹琴碧玉调,药鍊白朱砂。解醖顷刻酒,能开非时花。’”《太平广记》卷五二引 五代 沉汾 《续仙传·殷天祥》:“ 七七 酌水为酒,削木为脯,使人退行,指船即驻,呼鸟自坠,唾鱼即活……凡诸术不可胜纪。” 宋 苏轼 《后十馀日复至吉祥寺》诗:“安得道人 殷七七 ,不论时节遣花开。” 清 赵翼 《戏为迭字体寄邵耐亭》诗:“消寒欲过 燕九九 ,催花拟唤 殷七七 。”
词语解释:望七
将至七十岁
词语解释:秦七  拼音:qín qī
北宋 词家 秦观 辈行第七,故称。 宋 杨伯嵒 《臆乘·行第》:“前辈以第行称多见之诗, 后山 称 少游 为 秦七 。” 宋 吴炯 《五总志》:“至夕,乃与同列饮酒以待,果一男子三叹而歌。有 赵琼 者,倾耳堕泪,曰:‘此 秦七 声度也。’” 清 纳兰性德 《虞美人·为梁汾赋》词:“眼看鷄犬上天梯, 黄九 自招 秦七 共泥犁。”
词语解释:不堪七  拼音:bù kān qī
谓才能不称。 宋 梅尧臣 《次韵永叔试诸葛高笔戏书》:“笔工 诸葛高 ,海内称第一,频年值我来,我媿不堪七。”参见“ 七不堪 ”。
词语解释:七不堪  拼音:qī bù kān
三国 魏 嵇康 不满当时执政的 司马师 司马昭 等。 司马 集团的 山涛 推荐他做选曹郎,他表示拒绝,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列陈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后来诗文中把“七不堪”作为疏懒或才能不称的典故。 唐 孟浩然 《京还赠张维》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 宋 范成大 《公退书怀》诗:“四无告者仅一饱,七不堪中仍百忙。” 明 唐顺之 《复官后报京师友人》诗:“疎狂自分三宜黜,嬾病其如七不堪。” 清 赵翼 《遣兴》诗:“四宜休敢称高士,七不堪难起病夫。”
词语解释:开七  拼音:kāi qī
六十一为七十纪数的开始,因称六十一岁为“开七”。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曰开七。”
词语解释:元七  拼音:yuán qī
阴历正月初七日。即人日。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人日》:“《东平王苍安仁峯铭》:‘正月元七,厥日惟人。’”
词语解释:七月七  拼音:qī yuè qī
农历七月初七日。是夜为七夕。 唐 白居易 《长恨歌》:“七月七日 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 王禹偁 《七夕·商州作》诗:“去年七月七,直庐开独坐。”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你若是到七月七,那其间乞巧的将你做一家儿燕喜,你可便显神通百事依随。”参见“ 七夕 ”。
词语解释:七夕  拼音: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词语解释:双七  拼音:shuāng qī
(1).十四。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荷庆云之优渥,周双七於此年。” 顾绍柏 注:“周双七,即十四年。”
(2).指农历七月初七日。 明 黎遂球 《素馨赋》:“於是重五之昼,双七之宵,或张翠幄於龙舫,或方兰舟为鹊桥。”参见“ 双星 ”。
词语解释:双星  拼音:shuāng xīng
指牵牛、织女二星。神话中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传说每年七月七日喜鹊架桥,让他们渡过银河相会。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相如 才调逸,银汉会双星。” 仇兆鳌 注:“会双星,指牛、女相会事。”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一折:“一年一度会双星,倒有天长地久。” 清 洪昇 《〈长生殿〉序》:“要之 广寒 听曲之时,即游仙上昇之日。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
词语解释:闲聒七  拼音:xián guō qī
闲谈;空说;唠叨。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我也则是嫂嫂行閒聒七,我不是买来的奴婢,又不是结下的相知。”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閒聒,閒藤野蔓休缠也,俺自有正兔丝,亲瓜葛,是谁人无端调引,谩劳饶舌。”
词语解释:首七  拼音:shǒu qī
人死后的第七日。
词语解释:五六六七  拼音:wǔ liù liù qī
语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后因以称学生。《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五六六七,训导若神。”
词语解释:追斋理七
追奠死者
词语解释:两七  拼音:liǎng qī
旧时谓人死后每隔七天为一忌。死者亡故第十四天谓之两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过了两七, 李作头 来讨棺银。”
词语解释:做七  拼音:zuò qī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称为做七。凡七七四十九天而止。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或问:人死,每遇七日则作佛事,谓之做七,何歟?曰:人生四十九日而魄生,亦四十九日而魄散……曰:然则做佛事亦有益歟?曰:此俗尚也,愚夫愚妇之所为也。”
词语解释:头七  拼音:tóu qī
指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或第七天。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今天是俺哥哥的头七,请了几个和尚,买了纸札,与哥哥看经。”《何典》第三回:“到得头七里,大前头竖起棒槌接旛竿,请了一班火居道士,酒肉和尚,在螺螄壳里做道场。” 巴金 《家》二九:“今天是 鸣凤 的头七……我想起她死得可怜,偷偷买点钱纸给她烧,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场。”
词语解释:炒炒七七  拼音:chǎo chǎo qī qī
犹言吵吵闹闹。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有甚事炒炒七七?”
词语解释:斋七  拼音:zhāi qī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日延僧做佛事,至七七止。斋七的次数依死者的身分及年龄做七次、五次、三次不等。《释氏要览·杂纪》:“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
词语解释:断七  拼音:duàn qī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称“断七”。 元 无名氏 《神奴儿》楔子:“自从员外亡化过了,可早断七也。”《金瓶梅词话》第七三回:“ 杨姑娘 道:‘好快,断七过了,这一向又早百日来。’”《何典》第五回:“ 形容鬼 也不等断七,就将 活死人 领了回去。”参见“ 做七 ”。
词语解释:做七  拼音:zuò qī
旧俗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称为做七。凡七七四十九天而止。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或问:人死,每遇七日则作佛事,谓之做七,何歟?曰:人生四十九日而魄生,亦四十九日而魄散……曰:然则做佛事亦有益歟?曰:此俗尚也,愚夫愚妇之所为也。”
词语解释:忏七  拼音:chàn qī
旧俗人死七日,延僧尼为之诵经忏度,谓之“懺七”。
词语解释:累七  拼音:lèi qī
佛教语。人死后每七日斋祭一次,至七七日止。也称斋七。《释氏要览·杂记》:“人亡每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大院深宅,閒杂人赶离门外,与亡灵累七修斋。”
词语解释:一二三四五六七  拼音:yī èr sān sì wǔ liù qī
歇后语。隐射忘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朝元老》:“﹝某中堂﹞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亡八,次句隐无耻也。’”
词语解释:一七  拼音:yī qī
(1).旧时称人死后的头一个第七天。故亦称头七。《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十九日是 晁源 的一七。”《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他如今孝也不及穿,事也不及办,过了一七,葬了母亲,便要去干这大事。”
(2).犹一周。泛指七天。《中国谚语资料·农谚》:“一七怀胎一七出,一七扬花一七谷。”
词语解释:理七  拼音:lǐ qī
一种斋祭亡魂的迷信仪式。旧俗人死后,生者每七天为之斋供一次,并请和尚诵经,四十九天中共行七次,称为理七。最后一次叫“断七”。《水浒传》第二回:“太公殁了。 史进 一面备棺槨盛殮,请僧修设好事,追斋理七,荐拔太公。”《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后事都是现成的,少不得修斋理七,报丧开吊,都是 牛浦 陪客。”
词语解释:祭七  拼音:jì qī
旧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祭七次。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 杨用脩 云:‘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今俗人死,每七日一设祭,谓之祭七。有先一日祭者谓之接七。至四十九日为断七。”
词语解释:田七  拼音:tián qī
见“三七”
词语解释:三七  拼音:sān qī
(1).二百十年。《汉书·路温舒传》:“ 温舒 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 汉 厄三七之间。”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七,二百一十岁也。自 汉 初至 哀帝 元年,二百一年也,至 平帝 崩二百十一年。” 汉 陈琳 《神女赋》:“ 汉 三七之 建安 , 荆 野蠢而作仇。”《宋书·符瑞志上》:“讖者云:‘赤厄三七’,三七,二百一十年,有外戚之篡。”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三七之妖运告终,九五之真人已出。”
(2).二十一岁。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二章引 清 无名氏《绣香囊》弹词:“二八登科标名早,三七入试举孝廉。”
(3).人死后廿一日。《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该请僧人追荐。” 巴金 《家》三七:“ 珏 真可怜,她死了快到三七了,我们家里的长辈除了妈同姑妈,就没有一个人去看过她。”
(4).三魂七魄。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却焉,年命延矣。”
(5).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有止血作用,也叫田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三七》:“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説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