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丁宁 拼音:dīng níng
(1).古代乐器名。即钲,似钟而小。《国语·吴语》:“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鐘鼓。丁寧,錞于振鐸,勇怯尽应。” 韦昭 注:“丁寧,谓鉦也,军行鸣之,与鼓相应。”
(2).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唐 王建 《宫词》之二九:“琵琶先抹六幺头,小管丁寧侧调愁。” 清 黄景仁 《绮怀》诗之二:“敛袖搊成絃杂拉,隔窗掺碎鼓丁寧。”
(3).嘱咐,告诫。《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汉 郑玄 笺:“丁寧归期,定其心也。”《汉书·谷永传》:“二者(日食、地震)同日俱发,以丁寧陛下,厥咎不远,宜厚求诸身。” 颜师古 注:“丁寧,谓再三告示也。”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丁寧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逐客。” 清 纳兰性德 《为友人赋》之五:“皑皑自许人如雪,何必丁寧繫臂纱。” 沙汀 《在祠堂里》:“‘你把风背着刮呀。’连长生涩地丁宁道。”
(4).言语恳切貌。 唐 张籍 《卧疾》诗:“童僕各忧愁,杵臼无停声。见我形顦顇,劝药语丁寧。” 元 倪瓒 《自松陵过华亭》诗:“竹西鶯语太丁寧,斜日山光澹翠屏。”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陛辞涕汍澜,密詔言丁寧。”
(5).音讯,消息。 唐 韩愈 《华山女》诗:“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寧。”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安军》诗:“永怀旧山叟,凭君寄丁寧。”词语解释:丁丁 拼音:dīng dīng
(1).壮健貌。 唐 白居易 《画雕赞》诗:“鷙鸟之英,黑鵰丁丁;钩缀八爪,剑插六翎。”
(2).漫远貌。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悲夫》诗:“时眇眇兮岁冥冥,昼杳杳兮夜丁丁。” 唐 皎然 《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诗:“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
(3).指 汉 丁令威 。 唐 薛能 《陈州刺史寄鹤》诗:“南守欲知多少重,抚毛千万唤丁丁。”参见“ 丁令威 ”。
(4).冰冷貌。 明 无名氏 《风月担·越调寨儿令》:“沉默默,冷丁丁,緑豆石磨儿不甚轻。”
(1).象声词。原指伐木声。《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嚶嚶。” 毛 传:“丁丁,伐木声也。”
(2).广泛用于形容漏声、簷马声、棋声等。 唐 方干 《陪李郎中夜宴》诗:“间世星郎夜宴时,丁丁寒漏滴声稀。”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画簷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 清 金农 《水北兰若与孔毓铭对棋即送归里》诗之一:“僧寮一局子丁丁,本欲忘机机反生。” 鲁迅 《野草·秋夜》:“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词语解释:丁令威 拼音:dīng líng wēi
传说是 汉 辽东 人,学道于 灵虚山 ,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见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一。 北周 庾信 《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 封君达 ,仙人 丁令威 ,煮丹於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宋 苏轼 《和移居》诗:“我岂 丁令威 ,千岁復还兹。” 清 卓尔堪 《题脊令图》诗:“君罢招魂君莫悲,莫信真同 丁令威 。鹰鸇罗网何所据,他时或得生人归。” 张恭 《狱中口占》诗之三:“ 北邙 华表如林立,何处重寻 丁令威 。”词语解释:丁香 拼音:dīng xiāng
(1).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供药用,种子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剂。种仁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 唐 杜甫 《江头五咏·丁香》诗:“丁香体柔软,乱结枝犹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丁香》﹝释名﹞引 陈藏器 曰:“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春季开,有香味。花冠长筒状,果实略扁。多生在我国北方。供观赏,嫩叶可制茶。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怅怅词》:“芍药风流可赐菲,丁香年少宜衣紫。”
(3).指这种植物的花。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窗外正开着深紫色的一树丁香,窗内挂着一只铜丝笼子。”
(4).借喻女人的舌头。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丁香笑吐舌尖儿送。”《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吐出丁香送郎口,只见牙关紧咬难开,摸着遍身冰冷。”
(5).指丁香花状的耳饰。《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第二件是耳上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 吴银儿 ﹞耳边戴着金丁香儿,上穿白綾对衿袄儿。”
(6).指丁香花状的纽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词语解释:丁东 拼音:dīng dōng
(1).象声词。 唐 温庭筠 《织锦词》:“丁东细漏侵琼瑟,影转高梧月初出。”《老残游记》第十回:“铃声已止,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 郭沫若 《丁东草》:“我思慕着丁东--可是并不是那环佩的丁东,铁马的丁东,而是清冽的泉水滴下深邃的井里的那种丁东。”
(2).瘪塌貌。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嘲齆鼻》:“虽是五官毕具,可怜鼻不通风。印堂底下瘪丁东,五味馨香难哄。”词语解释:丁年 拼音:dīng nián
男子成丁之年。历代之制不一。 汉 以男子二十岁为丁, 明 清 以十六岁为丁。亦泛指壮年。《文选·李陵<答苏武书>》:“﹝足下﹞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李善 注:“丁年,谓丁壮之年也。” 金 元好问 《灯下梅影》诗:“丁年夜坐眼如鱼,老矣而今不读书。” 清 缪慧远 《友人过访》诗:“坐上清歌闻子夜,人生行乐及丁年。” 梁启超 《卢梭学案》:“又凡人生长於一政府之下,及既达丁年,犹居是邦,而遵奉其法律,即默认其国之民约而守之也。”词语解释:丁令 拼音:dīng líng
(1).同“ 丁零 ”。《尚书大传》卷三:“北方之极,自 丁令 北至积雪之野,帝 顓頊 神玄冥司之。”《汉书·匈奴传上》:“其明年, 丁令 比三岁入盗 匈奴 ,杀略人民数千,驱马畜去。”参见“ 丁零 ”、“ 丁灵 ”。
(2).“ 丁令威 ”的省称。 唐 李赤 《灵墟山》诗:“ 丁令 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3).指鹤。 宋 李纲 《雷庙读丁晋公所作碑》诗:“只应 寇老 曾迁此,作记何缘 丁令 来。”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归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参见“ 丁令威 ”。
词语解释:丁令威 拼音:dīng líng wēi
传说是 汉 辽东 人,学道于 灵虚山 ,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见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一。 北周 庾信 《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 封君达 ,仙人 丁令威 ,煮丹於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宋 苏轼 《和移居》诗:“我岂 丁令威 ,千岁復还兹。” 清 卓尔堪 《题脊令图》诗:“君罢招魂君莫悲,莫信真同 丁令威 。鹰鸇罗网何所据,他时或得生人归。” 张恭 《狱中口占》诗之三:“ 北邙 华表如林立,何处重寻 丁令威 。”词语解释:丁香结 拼音:dīng xiāng jié
丁香的花蕾。用以喻愁绪之郁结难解。 唐 尹鹗 《拨櫂子》词:“寸心恰似丁香结,看看瘦尽胸前雪。” 宋 王安石 《出定力院作》诗:“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词语解释:丁令威 拼音:dīng líng wēi
传说是 汉 辽东 人,学道于 灵虚山 ,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见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一。 北周 庾信 《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 封君达 ,仙人 丁令威 ,煮丹於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宋 苏轼 《和移居》诗:“我岂 丁令威 ,千岁復还兹。” 清 卓尔堪 《题脊令图》诗:“君罢招魂君莫悲,莫信真同 丁令威 。鹰鸇罗网何所据,他时或得生人归。” 张恭 《狱中口占》诗之三:“ 北邙 华表如林立,何处重寻 丁令威 。”词语解释:丁当 拼音:dīng dāng
亦作“ 丁璫 ”。 象声词。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的声音。 唐 郑嵎 《津阳门诗》:“月中秘药天半间,丁璫玉石和塤箎。” 唐 方干 《李户曹小妓》诗:“昼漏丁当相续滴,寒蝉计会一时鸣。” 清 黄遵宪 《偕叶损轩夜谈》诗:“丁当簷铁君休问,抽得閒身且絮谭。” 郭沫若 《女神的再生》诗:“太阳虽还在远方,海水中早听着晨钟在响:丁当、丁当、丁当。”词语解释:丁字 拼音:dīng zì
见“ 丁字帘 ”。
词语解释:丁字帘 拼音:dīng zì lián
(1).丁字形的卷帘。 清 钱谦益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 六朝 。” 清 黄景仁 《步蟾宫》词:“一层丁字帘儿底,只绣著花儿不理。”亦省作“ 丁字 ”、“ 丁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带三分暖收丁字,隔一重纱放午晴。” 刘国钧 《月词》之六:“偷向丁帘深处立,怕他花影妬腰支。”
(2).地名。在 南京市 利涉桥 畔。 明 末为妓女聚居的地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桃根 桃叶 无人问, 丁字帘 前是断桥。”词语解释:丁壮 拼音:dīng zhuàng
(1).强壮,健壮。《管子·轻重戊》:“众鸟居其上,丁壮者胡丸操弹居其下,终目不归。”《淮南子·人间训》:“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丹经错认》:“ 王不常 行 彭祖 之术,得寿三百岁,气力丁壮如五十时。”
(2).少壮的人。《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 ﹞治 郑 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 子产 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唐 元结 《奏免科率等状》:“丁壮在军中,老弱餽粮餉,三年已来,人实疲苦。”《前汉书平话》卷上:“﹝ 陈平 ﹞又令在城百姓丁壮,尽要上城守护,无得失误。”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 三元里 ﹞绅民喋血,丁壮荷戈,誓与 英 人为不共之仇。”
(3).指人口;家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别驾问:‘贵族在 豫 ,几何丁壮?’ 訥 曰:‘无有。父少 齐 人,流寓於 豫 。’”词语解释:丁男 拼音:dīng nán
(1).已及服役年龄的成年男子。《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秦始皇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 北河 。暴兵露师十有餘年。” 唐 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西 蜀 疲老,千里远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 清 赵翼 《阅邸抄喜赋》:“絶塞徵兵挑甲卒,深山转餉挽丁男。”
(2).指已成年的儿子。词语解释:丁未 拼音:dīng wèi
六十甲子的第四十四位
是月丁未。——清·姚鼐《登泰山记》词语解释:丁卯 拼音:dīng mǎo
六十甲子的第四位
在丁卯 (公元1627年) 三月之望。——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词语解释:丁口 拼音:dīng kǒu
(1).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称口。《北齐书·文宣帝纪》:“丁口减於畴日,守令倍於昔辰。”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繫於户。”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五章:“在社会上越有地位声光的人,甚至一般出人头地的聪明才智之士的人家,越是丁口不旺。”
(2).指人口税。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田制三》:“有 明 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盖十年而一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輒倾数家之产。”词语解释:丁夫 拼音:dīng fū
(1).壮健的男子。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 南朝 宋 何承天 《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
(2). 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 唐 陈子昂 《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 明 李梦阳 《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 河 决 封丘 ,起 大名 , 东昌 , 兗州 及 河南 丁夫数万塞之。”亦作“ 丁伕 ”。 曹禺 《胆剑篇》第三幕:“该出的丁伕徭役,你们抗拒不出。”词语解释:丁亥 拼音:dīng hài
六十甲子的第二十四位
乾隆丁亥 (公元1767年) 冬。——清·袁枚《祭妹文》词语解释:丁零 拼音:dīng líng
(1).古民族名。又称“丁令”、“丁灵”。 汉 时为 匈奴 属国,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 浑庾 、 屈射 、 丁零 、 鬲昆 、 薪犁 之国。” 张守节 正义:“已上五国在 匈奴 北。” 司马贞 索隐引《魏略》:“ 丁零 在 康居 北,去 匈奴 庭 接习水 七千里。” 唐 李涉 《六叹》诗:“ 汉 臣一没 丁零 塞,牧羊西过 阴沙 外。”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去去 丁零 愁不絶,那堪客里还伤别。”
(2).象声词。 唐 黄滔 《戴安道碎琴赋》:“朱絃併断,类冰泉裂石以丁零。” 赵树理 《登记》:“有一个明晃晃的小东西从她衣裳口袋里溜出来,丁零一声掉到地下。”词语解释:丁丑 拼音:dīng chǒu
六十甲子的第十四位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宋·苏轼《石钟山记》词语解释:丁冬 拼音:dīng dōng
象声词。 唐 庄南杰 《阳春曲》:“紫锦红囊香满风,金鸞玉軾摇丁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少间,妓果出。年十七八,玉珮丁冬,云鬟掠削。”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雨大的时候丁冬的可以听到檐漏的声音。”词语解释:丁时 拼音:dīng shí
适逢其时。《楚辞·刘向<九叹·惜贤>》:“丁时逢殃可奈何兮,劳心悁悁涕滂沲兮。” 王逸 注:“丁,当也。言己之生,当逢遇殃咎,安可奈何。” 宋 王安石 《贺致政杨侍读启》:“丁时翕静,取道阻长,繄盛德之可师,宜明神之实相。” 景耀月 《己酉正月三去祖国舍弟太素踰河送别愀然赋此》诗:“丁时多患难,与汝共饥寒。”词语解释:丁甲 拼音:dīng jiǎ
即六丁六甲。本为道教神名。后亦泛指天兵天将。《西游记》十五回:“众揭諦道:‘丁甲、功曹、伽蓝轮次。’”词语解释:丁力 拼音:dīng lì
成年的劳力。 唐 高彦休 《唐阙史·真陵开山》:“且煎且凿,役百万丁力,孜孜矻矻。”《金史·食货志一》:“比闻民乏食至鬻子者,听以丁力等者赎之。”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本朝役东南之民,皆以均徭编审,而独注意於粮长之一事,故祖宗之法,必取丁力相应有行止者充之。”词语解释:丁兰 拼音:dīng lán
汉 人。相传少丧父母,及长,刻木像,事之如生。后用以指代孝子。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九江太守武陵陈子威》:“世间共传 丁兰 剋木而事之,今此之事,岂不是似。” 三国 魏 曹植 《灵芝篇》:“ 丁兰 少失母,自伤早孤煢。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三折:“你个择邻的 孟母 ,休打这刻木的 丁兰 。” 清 顾炎武 《为丁贡士亡考衢州君生日作》诗:“欲向旧京传孝友,当时谁得似 丁兰 。”词语解释:丁老 拼音:dīng lǎo
道教语。称心之神。因心属丁火,故称。 唐 吕岩 《寄白龙洞刘道人》诗:“黄婆丁老助威灵,撼动乾坤走神鬼。”黄婆,脾神。词语解释:丁子 拼音:dīng zǐ
(1).古 楚 地称虾蟆为丁子。《庄子·天下》:“ 郢 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 成玄英 疏:“ 楚 人呼虾蟆为丁子。”
(2).指儿子。 宋 苏辙 《次韵子瞻特来高安相别》:“忽吟春草思 惠连 ,因之亦梦添丁子。”
(3).钉子。 唐 顾况 《露青竹杖歌》:“浮沤丁子珠联联,灰煮蜡楷光灿然。” 沙汀 《磁力》:“青年人都这样,多碰两回丁子就懂事了。”词语解释:丁钱 拼音:dīng qián
人口税。亦称“ 丁口钱 ”。《旧唐书·懿宗纪》:“ 安南 管内被蛮贼驱劫处,本户两税,丁钱等量放二年,候收復后别有指挥。”《资治通鉴·后梁贞明四年》“先是, 吴 有丁口钱” 胡三省 注引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今之丁钱,即 汉 世算钱也,以其计口输钱,故亦名口赋也。” 清 孙枝蔚 《春日园居书怀》诗:“闻道柴门樱柿下,春来坐吏索丁钱。”参见“ 丁赋 ”。
词语解释:丁赋 拼音:dīng fù
按人丁征收的赋税。始于 汉高祖 四年,称算赋。凡年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每人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为一算,亦称丁算。此制历代相沿,唯赋额名称不一。至 清 初,立编审法,定为五年一举,丁增而赋亦随之。 康熙 五十年后,定制滋生人丁,永不如赋。 雍正 时遂将丁赋摊入地税,称地丁。参阅《通典·赋税上》、《文献通考·户口一》。词语解释:丁夜 拼音:dīng yè
四更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新唐书·天文志二》:“﹝ 太和 ﹞九年六月丁酉,自昏至丁夜,流星二十餘,纵横出没,多近天汉。”《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自甲夜至五鼓” 元 胡三省 注:“夜有五更:一更为甲夜,二更为乙夜,三更为丙夜,四更为丁夜,五更为戊夜。”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包饮和 ﹞每丁夜渡江。”词语解释:丁坑 拼音:dīng kēng
茶名。 宋 陆游 《秋日郊居》诗之三:“已炊藟散真珠米,更点丁坑白雪茶。”自注:“丁坑,茶名。”词语解释:丁属 拼音:dīng shǔ
指丁夫。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防救失火》:“村长庄头,督丁属於要区,盘詰往来,以备不虞。”词语解释:丁珰 拼音:dīng dāng
见“ 丁当 ”。
词语解释:丁当 拼音:dīng dāng
亦作“ 丁璫 ”。 象声词。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的声音。 唐 郑嵎 《津阳门诗》:“月中秘药天半间,丁璫玉石和塤箎。” 唐 方干 《李户曹小妓》诗:“昼漏丁当相续滴,寒蝉计会一时鸣。” 清 黄遵宪 《偕叶损轩夜谈》诗:“丁当簷铁君休问,抽得閒身且絮谭。” 郭沫若 《女神的再生》诗:“太阳虽还在远方,海水中早听着晨钟在响:丁当、丁当、丁当。”词语解释:丁户 拼音:dīng hù
民户。 清 赵翼 《过青田访刘诚意故居》诗:“处者皆 刘氏 ,丁户累数百。”《清史稿·世宗纪》:“是岁,免 直隶 、 江南 等省四十九州县灾赋有差, 朝鲜 、 琉球 入贡,丁户二千五百三十二万六千二百七十。”词语解释:丁女 拼音:dīng nǚ
(1).已到服力役年龄的成年女子。《墨子·备城门》:“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十人。”《汉书·严安传》:“﹝ 秦 ﹞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文献通考·户口二》:“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丁女并半之。”
(2).指火。丙丁为火。道教以六丁为阴神,名:“六丁玉女”,故以“丁女”称火。 宋 苏轼 《云龙山观烧得云字》诗:“丁女真水妃,寒山便火耘。” 宋 苏轼 《真一酒歌》:“壬公飞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尝。” 王文诰 辑注:“ 次公 曰:‘壬公言水也,丁女言火也,既出华池之水,则壬水飞而在上,丁火伏而在下矣。’”词语解释:丁翁 拼音:dīng wēng
通草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九九二引《吴氏本草》:“通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参见“ 丁公藤 ”。
词语解释:丁公藤 拼音:dīng gōng téng
通草的别名。即丁翁。又名丁公寄。《南齐书·孝义传上·乐颐》:“﹝ 解仲恭 ﹞母病经时不差,入山採药,遇一老翁语之曰:‘得丁公藤,病立愈。’”《南史·孝义传上·解叔谦》:“﹝ 谦 ﹞乃求访至 宜都郡 ,遥见山中一老公伐木,问其所用,答曰:‘此丁公藤,疗风尤验。’”词语解释:丁对 拼音:dīng duì
〈方〉∶适合;妥当
事情处理得丁对词语解释:丁丙 拼音:dīng bǐng
即丙丁,指灯火。 宋 曾巩 《送叔延判官》诗:“大马高车府中罢,一船沿流背丁丙。”词语解释:丁籍 拼音:dīng jí
人丁档案。《宋史·姚仲孙传》:“ 仲孙 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尽给之。”《辽史·兵卫志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蕃、汉转户为多。”词语解释:丁泠 拼音:dīng líng
象声词。 唐 贾岛 《送乌行中石淙别业》诗:“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翻。”词语解释:丁点 拼音:dīng diǎn
表示极少或极小。 叶文玲 《小溪九道弯》:“老少两个光棍,没丁点东西,一眨眼就搬完了。”《花城》1981年第2期:“你们也许是神圣的一代,可丁点过失也没有吗?”词语解释:丁辰 拼音:dīng chén
适逢其时。《后汉书·班固传》:“逢吉丁辰,景命也。” 李贤 注:“丁,当也。辰,时也。景,大也。逢休吉之代,当封禪之时,此为天子之大命也。”词语解释:丁方 拼音:dīng fāng
四方。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余视此楼颇广,丁方可数丈。”《花城》1981年第4期:“长期以来,由于局促在一个丁方不够百呎的小房间,为了省地方……不得不把睡床向一列窗户边横摆着。”词语解释:丁卯桥 拼音:dīng mǎo qiáo
桥名。在 江苏省 丹徒县 南。 晋元帝 子 裒 镇 广陵 ,运粮出 京口 ,为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后人筑桥,因名。 宋 陆游 《小筑》诗:“虽非隐士 子午谷 ,寧媿诗人 丁卯桥 。” 宋 陆游 《跋许用晦丁卯集》:“ 许用晦 居於 丹阳 之 丁卯桥 ,故其诗名《丁卯集》。” 清 孙枝蔚 《春日怀友》诗:“ 丁卯桥 边 丁酉社 ,别来江水只东流。”词语解释:丁家鹤 拼音:dīng jiā hè
指 丁令威 。 唐 罗隐 《自贻》诗:“如何只见 丁 家鹤,依旧 辽东 嘆緑芜。” 明 张煌言 《祭定西侯张侯服文》:“ 丁 鹤归来,徒有华表耳。”参见“ 丁令威 ”。
词语解释:丁令威 拼音:dīng líng wēi
传说是 汉 辽东 人,学道于 灵虚山 ,后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纍纍。”见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一。 北周 庾信 《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道士 封君达 ,仙人 丁令威 ,煮丹於此地,居然未肯归。”后用以比喻人世的变迁。 宋 苏轼 《和移居》诗:“我岂 丁令威 ,千岁復还兹。” 清 卓尔堪 《题脊令图》诗:“君罢招魂君莫悲,莫信真同 丁令威 。鹰鸇罗网何所据,他时或得生人归。” 张恭 《狱中口占》诗之三:“ 北邙 华表如林立,何处重寻 丁令威 。”词语解释:丁穷 拼音:dīng qióng
犹言丁忧。《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石育暨妻戴氏墓志》:“丁穷去官,三年泣血。”词语解释:丁忧 拼音:dīng yōu
(1).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晋书·袁悦之传》:“﹝ 悦之 ﹞始为 谢玄 参军,为 玄 所遇,丁忧去职。” 清 龚自珍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公﹞年近七十,为礼部尚书,兵备公犹在,比丁忧服闋,再补工部尚书,而公旋卒矣。”
(2).泛指守丧。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到来日絶早到坟头,道是我与你庐墓丁忧。”词语解释:丁役 拼音:dīng yì
(1).服劳役的壮丁。 唐 张籍 《西州诗》:“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
(2).指成年男子的劳役。《唐律·名例三·徒应役无兼丁》“诸犯徒应,而家无兼丁者” 唐 长孙无忌 等疏议:“其残疾既免丁役,亦非兼丁之限。”词语解释:丁庸 拼音:dīng yōng
(1).用以充抵力役的赋税。《周书·裴侠传》:“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 贞惠,为世规矩。’”
(2).指以赋税充抵力役的制度。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丁庸变而差役,差役变而僱役。”词语解释:丁身 拼音:dīng shēn
指丁口。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田制三》:“相沿至 宋 ,未尝减庸、调於租内,而復敛丁身钱米。”《文献通考·户口二》:“初, 湖 、 广 、 闽 、 浙 因伪国旧制,岁敛丁身钱米,所谓丁口之赋。”词语解释:丁妻 拼音:dīng qī
壮年的已婚妇女。 唐 李德裕 逸句:“谁家幼女敲筯歌,何处丁妻点灯织。”词语解释:丁香核 拼音:dīng xiāng hé
荔枝良种。核小如丁香,故称。 宋 黄庭坚 《望远行》词:“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题注:“ 马湖 出丁香核荔枝。”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果蓏·丁香子》引《开元遗事》:“ 明皇 命方士,以药傅荔枝根,得核小,宫人呼为丁香子。”词语解释:丁期 拼音:dīng qī
正当其时。 汉 蔡邕 《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伏惟陛下,应天淑灵,丁期中兴。”词语解释:丁书 拼音:dīng shū
指旧时官府中书办一类的小吏。 清 冯桂芬 《与许抚部书》:“此法一行……尤大不利於多方中饱之丁书差役。”词语解释:丁鞋 拼音:dīng xié
底部安有钉齿以防滑的雨天用鞋,即钉鞋。鞵,同“ 鞋 ”。 宋 叶适 《送吕子阳自永康携所解老小访余》诗:“火把起夜色,丁鞵明齿痕。”词语解释:丁星 拼音:dīng xīng
对着星光。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诗:“珠翠丁星復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词语解释:丁头 拼音:dīng tóu
指鱼。词语解释:丁夜四更夜
凌晨1—3时词语解释:丁一确二 拼音:dīng yī què èr
明白;确实。《朱子语类》卷六九:“如今人持择言语,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 元 萧德祥 《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説的丁一确二,你説的巴三览四。”《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知县见他丁一确二説着,有些相信起来。”词语解释:丁主 拼音:dīng zhǔ
指世居当地的人丁。与客居人丁相对。《文献通考·户口二》:“丁主二十一万二千四百九十三。”词语解释:丁子香 拼音:dīng zǐ xiāng
即丁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红蓝花及栀子》:“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为丁子香也。”参见“ 丁香 ”。
词语解释:丁香 拼音:dīng xiāng
(1).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供药用,种子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剂。种仁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 唐 杜甫 《江头五咏·丁香》诗:“丁香体柔软,乱结枝犹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丁香》﹝释名﹞引 陈藏器 曰:“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春季开,有香味。花冠长筒状,果实略扁。多生在我国北方。供观赏,嫩叶可制茶。 清 陈维崧 《满江红·怅怅词》:“芍药风流可赐菲,丁香年少宜衣紫。”
(3).指这种植物的花。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窗外正开着深紫色的一树丁香,窗内挂着一只铜丝笼子。”
(4).借喻女人的舌头。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丁香笑吐舌尖儿送。”《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吐出丁香送郎口,只见牙关紧咬难开,摸着遍身冰冷。”
(5).指丁香花状的耳饰。《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第二件是耳上环儿。此乃女子平常日时所戴,爱轻巧的,也少不得戴对丁香儿。”《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 吴银儿 ﹞耳边戴着金丁香儿,上穿白綾对衿袄儿。”
(6).指丁香花状的纽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词语解释:丁折 拼音:dīng shé
清 代把人丁税折算银钱匀入田赋中一并收取的制度。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书河南府施志后》:“ 安溪 李光坡 《皋文编》有《答邑侯书》云:‘通计丁额折银,匀田亩之内,万一行之既久,大农方牧忘併丁於粮之制,谓未有丁折,而復丁折之条,则万世之害,实由於此。’”词语解释:丁徭 拼音:dīng yáo
古代成年男子所服的劳役。《宋史·刑法志二》:“﹝ 郑从易 ﹞尝纳官赎父配隶罪,请同举人法,得免丁徭。”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地丁原始》:“其 孟县 等二十州县,丁徭地粮分额徵收。”词语解释:丁一卯二 拼音:dīng yī mǎo èr
(1).确实;实在。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要説个丁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本説的丁一卯二,生扭做差三错四。”
(2).谓认真;仔细。《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若要丁一卯二地算计起来,这二十一两多的本儿,待了这两个月,走了这两千里路,极少也赚他八九两银子哩。”词语解释:丁中 拼音:dīng zhōng
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 北齐 。历代迭有变更。《旧唐书·杨炎传》:“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文献通考·户口一》:“其应入役者,共计本户丁中用为等级,不得以折生蠲免。”词语解释:丁外艰 拼音:dīng wài jiān
同“ 丁父忧 ”。 明 宋濂 《叶治中历官记》:“﹝ 侯 ﹞丁外艰而还,重纪 至元 三年,补 江 浙 行中书宣使。”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场外孝廉》:“我主人以数千金订某贡生代倩,不意某临场骤丁外艰,不能以正名入试。”词语解释:丁外忧 拼音:dīng wài yōu
犹言丁父忧。 元 黄溍 《文献黄公神道碑》:“﹝ 黄公 ﹞丁外忧去官,服闕,转承直郎国子博士。”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口碑》:“ 成化 中,内阁 刘吉 丁外忧。”词语解释:丁字步 拼音:dīng zì bù
双脚呈垂直方向接触,其中一脚跟靠在另一脚窝处,两脚尖对两斜角,如一“丁”字,所以叫丁字步。丁字步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的脚位词语解释:丁真永草 拼音:dīng zhēn yǒng cǎo
南朝 梁 丁觇 善隶书, 南朝 陈 智永 善草书,当时人称“ 丁 真 永 草”。《太平广记》卷二○七引 唐 张怀瓘 《书断》:“ 智永 章草及草书入妙…… 丁覘 亦善隶书,时人云: 丁 真 永 草。”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引《书断》作“ 丁 真楷草”。后用为赞人书法之辞。词语解释:丁稚 拼音:dīng zhì
少壮。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吴正肃 言,律令有丁推,推字不通少壮之意,当是‘丁稚’, 唐 以 大帝 避讳之,损其点画云。” 宋 吴曾 《辨误录·丁产簿书言丁稚》引《幕府燕谈录》:“今之州县,造丁产簿书言‘丁推’者,其‘推’殊无意义,当为‘稚’字,言其童稚未成丁也。盖 唐 避 高宗 讳,‘治’与‘稚’音同,故改作‘推’。”词语解释:丁快 拼音:dīng kuài
捕快衙役。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每昏夜率丁快四乡巡查。”词语解释:丁荦 拼音:dīng luò
见“ 丁櫟 ”。
词语解释:丁栎 拼音:dīng lì
良种牛。《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汉 桓谭 《新论》:“夫畜生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故马称驊騮驥騄,牛誉郭椒丁櫟。”词语解释:丁米 拼音:dīng mǐ
按人口缴纳的税米。《宋史·高宗纪四》:“己酉,詔 湖南 丁米三分之二均取於民田,其一取之丁口。”《文献通考·户口二》:“ 道州 丁米,每岁犹为二千石,人甚苦之。”词语解释:丁帘 拼音:dīng lián
见“ 丁字帘 ”。
词语解释:丁字帘 拼音:dīng zì lián
(1).丁字形的卷帘。 清 钱谦益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 六朝 。” 清 黄景仁 《步蟾宫》词:“一层丁字帘儿底,只绣著花儿不理。”亦省作“ 丁字 ”、“ 丁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带三分暖收丁字,隔一重纱放午晴。” 刘国钧 《月词》之六:“偷向丁帘深处立,怕他花影妬腰支。”
(2).地名。在 南京市 利涉桥 畔。 明 末为妓女聚居的地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桃根 桃叶 无人问, 丁字帘 前是断桥。”词语解释:丁口钱 拼音:dīng kǒu qián
见“ 丁钱 ”。
词语解释:丁钱 拼音:dīng qián
人口税。亦称“ 丁口钱 ”。《旧唐书·懿宗纪》:“ 安南 管内被蛮贼驱劫处,本户两税,丁钱等量放二年,候收復后别有指挥。”《资治通鉴·后梁贞明四年》“先是, 吴 有丁口钱” 胡三省 注引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今之丁钱,即 汉 世算钱也,以其计口输钱,故亦名口赋也。” 清 孙枝蔚 《春日园居书怀》诗:“闻道柴门樱柿下,春来坐吏索丁钱。”参见“ 丁赋 ”。
词语解释:丁赋 拼音:dīng fù
按人丁征收的赋税。始于 汉高祖 四年,称算赋。凡年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每人每年出赋钱一百二十,为一算,亦称丁算。此制历代相沿,唯赋额名称不一。至 清 初,立编审法,定为五年一举,丁增而赋亦随之。 康熙 五十年后,定制滋生人丁,永不如赋。 雍正 时遂将丁赋摊入地税,称地丁。参阅《通典·赋税上》、《文献通考·户口一》。词语解释:丁块柴 拼音:dīng kuài chái
方言。烧火用的木柴,也叫劈柴。 周立波 《盖满爹》:“享堂里的地上烧着一堆丁块柴,烟焰飞腾。”词语解释:丁零当啷 拼音:dīng líng dāng lāng
象声词,形容金属、瓷器等连续撞击声。词语解释:丁银 拼音:dīng yín
按人丁数目交纳的税银。 明 王世懋 《二酉委谭摘录》:“炊方熟,会里长至门索丁银,无以应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总论》:“南土粮重照产派役,不重丁银,故田地虽多,立一户即是一丁,丁银多寡不远。”词语解释:丁则 拼音:dīng zé
有关人丁服徭役的规定。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力役》:“各照丁则银数,取足所定工食,而止编给由票,自行收讨。”词语解释:丁母忧 拼音:dīng mǔ yōu
遭逢母亲丧事。《南史·蔡徵传》:“﹝ 徵 ﹞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陆贄 ﹞丁母忧。免丧,权知兵部侍郎,復入翰林。”《清史稿·圣祖纪》:“ 顺天 学政 李光地 丁母忧,令在京守制。”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联挽》:“﹝ 苏子斋 ﹞出为 山西 朔平府 知府,丁母艰起復。”词语解释:丁粮 拼音:dīng liáng
按人口所征收的税粮。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武当 、 元君 二祠,国家岁籍其香钱,常数万緡……似当入之本州,以为往来厨传之费,免加派之丁粮则善矣。”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地丁原始》:“ 康熙 五十三年,御史 董之燧 请统计丁粮,案亩均派。”词语解释:丁灵 拼音:dīng líng
同“ 丁零 ”。 《汉书·李陵传》:“ 卫律 为 丁灵 王。” 颜师古 注:“ 丁灵 ,胡之别种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 北海 ( 贝加尔湖 )以南, 独洛河 ( 土剌河 )以北一带地方,有称为 丁灵 ( 丁零 丁令 )的一个部落联合体(比部落联盟更为低级的一种联合)。”